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格言
文章内容页

院子前的水井

  • 作者:徐君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12-12 11:11:25
  • 阅读0
  •   □徐君

      有院子的地方就有水井,或者不远的地方就有。一眼水井像一个院子的生命之根。水不断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流来,让一个院子的生命繁衍,从少到多、从小到大。

      我们的院子在一座小山脚下,分散得比较稀疏,院子外有一条沟从右延伸到左,稻田依次降低,到了公路边。二十多家人,就在山脚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眼吃了上百年的水井,就在沟中间一块稻田的背坎边,大家都叫老井洝。院里的老人说,这眼井从来没断流过。老井大约有三米多深,是用石头从底部轮砌上来,井口上盖着一块大石头打成的井盖。井盖中间空出一个圆形,圆形边缘再做有一根弦子,高出其他部分几寸,这样外面的水就流不到井里去了。

      从院子到老井,有一条石板铺的路,下雨天人们去水井担水,也不会因为路滑而摔倒。水井虽然不断流,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在枯水季节水位已不容易上到井口来了。为了方便取水,人们常在井盖边放一根竹竿,在竹竿粗的一端上凿出一个孔。担水的人走到井边,看到不能用木桶直接取水,就会将一只木桶上的绳子穿过竹竿上的孔系在竹竿上,然后将桶放进井水里,竹竿再往水里一按,桶一倾斜,井水就流进水桶了。双手轮换着往上把水桶扯上来,倒进另一只桶里,再重复一次刚才的动作,把水扯上来,取下竹竿,就可以担着水往家走了。

      井水水位不高的季节,必须用竹竿扯水上来。有力气的人倒无所谓,但对于院子里的妇孺来说却是一件比较费力的事情。就是院子里的男人,有力气小的,用竹竿从水井里扯水时,都要使大力气才能把水扯上来。

      农忙季节,爸妈都去忙农活去了,中午叫我煮饭。书上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我看无水之炊更难。放学回到家一看,怎么水缸里没有水了。别无他法,只有到井里去弄点水回来。我说是弄,不是担,小孩怎么担得起一担水来呢。担不起一担水,半桶还是得行的,甚至有时我叫上弟弟两个人抬也要抬一桶水回家。

      到了水井边一看,水虽然清亮亮的,我的脑袋映在水里,比家里的镜子还清晰,但是水位很低,得用竹竿扯水。有时刚好遇到院里的大人路过,我就会请他们帮我从水井里扯水上来。没有大人路过,就只有自力更生了。这还真难不倒我,我就一次只扯一点点水,分几次就把水桶扯满了,然后我与弟弟就抬着回家了。

      有时弟弟没有跟着来水井,我就只有分好几次把地上的那个水桶的水慢慢扯满,然后将水再倒一半到系在竹竿上的水桶时,担半桶水也回家去了。只是在用竹竿扯水时,我得小心又小心,绝对不能在按竹竿时,人跟着栽到井里去,那就惨了。

      大人们在用竹竿扯水时,也有把木桶掉进井里去的时候。由于是木桶,掉进去一般会浮在水面,人沿着石头砌后留出的轮子,下去把桶捡起来就是了。但有时,水桶刚好装满了水,绳子一断,水桶就沉到井底了。有时带钩的竹竿捞很久捞不起来,就只有淘洗水井了。找来几个大人,慢慢地把井里的水全部扯出来倒在田里,水桶也就捞出来了。有时扯水的人,把钥匙、钱包等掉进水井,也只有把水井里的水扯干了,才能找回自己的东西。

      院子户户担水的工具都是木头做的水桶,天天担水不会漏。如果在夏天谁家走人户去了几天,回家水缸没有水了,担着水桶去担水,从水井到回家的路上,常常会一路漏很多的水。木板做的水桶,如果几天不沾水,缝隙就露出来了,肯定会漏水的。

      一个院子的人对水井还是很爱护。有水井的田在种谷子时,田里不会撒化学肥料的,最多用点农家肥。哪家人在水井边洗衣服,不管院子里谁看到了,都要马上提出抗议:这是大家的饮用水,请不要在那里洗。

      随着院子里人越来越多,老井洝的水渐渐不够吃了,大家就齐心协力在上面隔老井洝几块田的地方,将一个原来没有用石头砌的泥巴井,重新用石头砌好,这样有了两眼井水供一个院子,就基本上解决了吃水的问题。编辑:卢泠氚

    【审核人:站长】
        上一篇:回沿口
        下一篇:打芡粉

        标题:院子前的水井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renshenggeyan/644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美文苑美文苑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38936
      • 获得积分:6238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 火星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