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校园趣事
文章内容页

帕斯捷尔纳克《二月》浅析

  • 作者:王霁良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2-14 00:15:26
  • 阅读0
  •   二月。该弄点墨水来哭泣!   和着泪水写二月的悲歌,

      这时那踩得直响的稀泥   闪出一派黑油油的春色。

      可雇一辆马车,花六十戈比,

      借着钟声和车轮的呼叫,   朝大雨滂沱的地方驶去,

      听雨水比墨水和泪水更喧闹

      那里有成千上万白嘴鸦, 像一只只烧焦了的秋梨, 一齐从枝头跌落进水洼,    把枯干的忧色倾注眼底

      融雪地在忧色下泛着黑光,   风被哭喊弄得满脸皱纹,    和着泪水写就的诗章,

      越是即兴,越是情真。

      ——帕斯捷尔纳克《二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前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这首名作,又译《早春》,写于1912年,那时诗人才22岁。他当时参与了未来派诗歌创作探索小组“离心机”的活动,倾向于自我未来主义。未来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已经死亡,故而急切地想摆脱时间,想超越历史和现在,把生命的所有赌注押给未来。未来主义诗歌崇尚速度,尚新除旧,这首诗中“可雇一辆马车,花六十戈比,/借着钟声和车轮的呼叫,/朝大雨滂沱的地方驶去”,急切地想去目击和体验早春,符合未来主义诗歌的特征。

      俄国未来主义在《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宣言中说,“得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从现代这艘轮船上扔下水去。谁不忘却初恋,谁就不会知道最后的爱情。”

      但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最多的还是象征,象征主义诗人以自然万物暗示人的内在灵魂,把大自然看作富有象征意义的森林,《二月》写的是严冬即将失势、早春就要来临的临界点,象征着死亡与新生以及生命的激荡,预示着新旧势力的必然更迭。在俄罗斯,二月纵然挨着春天,冬季的威力还在,纵然有阳光灿烂的融雪天,但离真正的春天还远。这首诗既有对严冬的回望,又有春终将回归的渴念。买来墨水,想写写被残冬蹂躏的二月,又忍不住悲伤,但这些着笔远不如到郊外,到大自然去亲自看一看。于是,诗人真的租辆轻便马车走了,马车在湿雪和冻雪中发出辚辚轰响,而阳光,灿烂的阳光照着大地,使得这积雪融化的道路、这黑土地闪闪发光远望如燃烧的火焰。诗人抽象描述的寒冷天气、马车频繁驶过街道的声音、阳光带来的刺眼的“火焰”,画面感都很强。

      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在主题和艺术技巧上有独创性,诗思奇诡,句构多变,这一点中国的诗人难以比肩。中国诗现代是西化而来,故中国诗人多注重对西方诗歌的模仿,可是,“模仿性的艺术必须被摧毁,就如同消灭帝国主义军队一样(马列维奇语)。”现今很多不成熟的诗人不仅靠模仿,还靠抄袭,谬之远矣。

      诗人把诗看作通过隐喻而变了形的“第二现实”,把历史看作回答死亡,而借助于时间和记忆足可营造“第二宇宙”。这首诗也有这么翻译的,“二月,买到墨水也忍不住悲声!/ 大放悲鸣抒写二月,趁轰响的雨雪的泥泞/在黑色的春天燃烧// 雇辆轻便马车,用六十戈比/穿过祈祷的钟声,穿过车轮的回声/赶向那里,那里暴雨的喧嚣/盖过墨水和眼泪的滂沱//在那儿,像梨子被烧焦一样/成千的白嘴鸦/从树上落下水洼/干枯的忧愁沉入眼底//水洼下,雪融化处泛着黑色/风被呼声翻遍/越是偶然,就越真实/并被痛哭着编成诗章”

    【审核人:站长】

        标题:帕斯捷尔纳克《二月》浅析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xiaoyuan/xiaoyuanqushi/14013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