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康酿酒始,酒就与人们的生活再也无法分开了,中国文化也就浸润着浓浓的美酒的芳醇。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竹林七贤”,到“性嗜酒” 的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再到醉张狂素,直到“饮中八仙”,无不是酒与文化的奇妙组合。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只有“斗酒诗百篇”的诗仙、酒仙李白,才有这样的豪气。也只有他,把酒与文化结合得臻于完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
还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王翰,“醉翁”欧阳修,“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范仲淹,“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诗与酒中浸透了沉沉的忧国忧民之心。
还有文学作品中的“醉打蒋门神”“三碗不过岗”的武松,“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刘备等酒中豪杰。
以上的每一位,无论是酒品,还是人品,堪称人中楷模。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酒与人们的生活也结下了不解之缘。观酒品而知人品,酒品如人品。
一类是真正嗜酒如命的酒鬼。他们整天昏昏噩噩,成天醉醺醺的样子,可以说只知有酒,而不知其他,因酒而耽误了其他所有事情,家境往往也因喝酒而不振,甚至喝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见了别人饮酒,可以说垂涎三尺,不待别人邀请,对方稍有表示,就移步就座。这类人根本不值一提,其人品一般也不好。
生活中大部分人是喝点养身酒,有酒可以喝点,无酒也无所谓。酒,只相当于饭桌上的佐料,这类人一般生性淡泊,与世无争。
喝酒,不在于酒量的大小,而在于各人的掌握。
“饮酒不醉最为高”,但要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确实不容易。酒局如战局,如果真的能够把握酒局的速度、节奏,该收则收,当放则放,能做到收放自如,确实是个中高手。这类人一般都是生活的强者,能主宰生活,能冷静的分析处理问题,有主见,具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有的人喝酒很豪爽,别人一劝就喝,也不管他理由是否充分,一饮而尽,每次一喝就醉。这类人确实是性情中人,性格也很豪爽,对朋友能肝胆相照,为朋友能两肋插刀。他们常常意气用事,做事只图一时的快感,对事件缺乏冷静的思考。
有的人从一开始喝酒就扯酒筋,推三阻四,一点也不梗直,等大家喝得差不多的时候,他才正式发招。这类人一般心思慎密,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有强烈的表现欲。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这类人都将成为你的强劲对手。
还有的人一喝酒就踩假水,或以水代酒,或将其抛洒之。这类人常弄虚作假,爱耍小聪明,做事偷奸耍滑,为人虚情假义。他们总以为“世人皆醉我独醒”,总想把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有强烈的权力欲。此种人不宜深交,要时刻小心提防,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他咬一口,此乃小人也。
酒局,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世间百态,在此都有所体现。
森严的等级制,在酒局中可以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座位的排定,到敬酒的起承转合,再到觥筹交错的波澜起伏,无不体现出“有钱(权)道真语,无钱(权)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权)人”。一个酒局,要不了三五分钟,就能判定谁是主角。
荤段子佐酒,时下已是一种时髦,可以说是到了一种肆无忌惮的地步。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连佐酒之语也在与时俱进,古人佐酒是行酒令、猜谜语、赋诗联句,近人佐酒是伐拳、敲棒棒,今人佐酒是黄色段子。在酒桌上,领导们也放下了他们平时一本正经的官架子,矜持的神态、板着的面孔、故作优雅的姿势,此时都已荡然无存,而代之以放纵的笑声、淫邪的话语、猥亵的神态。君子不再君子,绅士也不再绅士,就连淑女也不再淑女,从那漂亮的樱桃小口中不时窜出令人恶心的黄话。
小人的阿谀奉迎的媚态在酒局中可以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斟酒时的战战兢兢,敬酒时的毕恭毕敬,饮酒时的小心翼翼,说话时的讨好卖乖、溜须拍马。还有许多让人汗颜的奴性十足的话 “领导舔一舔,我就一口干!”“我全心全意,您随意!”
官人的权威,在酒局也能得到尽情的施展。曾听说过这样一件真事:某下级在向上级争取经费的酒桌上,酒至半酣,大领导对小领导说,从现在开始,你能多喝一杯酒,我就多拨一万元。为了更多的争取经费,小领导是喝得住进了医院,还差一点去见了马克思,试想,假如这位令人尊敬的领导因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话,是否应该赋予“烈士”称号。在酒桌上,还时常出现一些官性十足的言语、姿态等。
酒场就是时下的官场、商场。从一些新时期的熟语、顺口溜中可见一斑,“酒杯一端,政策放宽” ,“酒开路,烟搭桥”,“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要提升”“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感情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 ……
从古至今,沧海桑田,酒的滋味也在不断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