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携老伴进城接连看了两场演出,一场在州图书馆后面的小礼堂,是州总工会组织的,一场在顺城街大礼堂,由州级机关老年活动中心组织。演员几乎全是退休老人,由头是庆“五一”,实质是自娱自乐。
自娱自乐的特点可概括为:演员差不多就是观众,观众也差不多全是演员。
深一步,还可概括为:节目自编自演,花销各自掏钱,好孬暂且不论,图个开心随便。
再深一步,还可概括为:演出只在白昼,没有鲜花报酬;乐队七拼八凑(或多用磁带伴奏),高兴完了就走。
自在。自足。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感觉良好”在很多时候是贬义词,但在这里,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褒义词。我以为是老年人人生的一种健康状态。
4月28日下午在大礼堂看的一场,压轴节目是《月光下的凤尾竹》,12只美丽的“金孔雀”齐吹葫芦丝,边吹边舞。令人惊讶的是,她们都有了一把子年纪了,年事最高者,已68岁,却一样舞姿婀娜;而她们手中的葫芦丝,不是拿着做样子,而是在实际演奏,并且放下葫芦丝又吹巴乌……
本地,竟有这样一群“异人”?
节目一完,我和老伴就去了后台,见到了正在卸妆的这一群“婆婆大娘”,和她们的老师。
这几乎是一个传奇故事。
去年的11月中旬,反正退休后无所事事的8个人去攀枝花玩,碰上当地一位经营乐器行的朋友出了车祸,减价处理乐器,8人中的潘广庆先生擅葫芦丝,便都选了一只,从此坚持练习,学员扩展到16人,老师增加到3个,一个教吹奏,一个教识谱,一个拉手风琴控制节奏,居然学而有成。今年春节的一次科技活动会上,集体登台,一展风采,便引来了一片掌声。这下,平均年龄已50多岁的这一群女弟子更来劲了,葫芦丝之外开始学巴乌,开始学萨克斯。有那刻苦得“过了头”的,吹萨克斯把门牙都吹落了两颗……
但其实,3位老师我都认识。潘广庆系当年下在高草公社的成都知青,患过食管癌,为治脑瘤开过颅。教她们识谱的张永新,插队时还是个孩子,被大公鹅追着跑,赤脚被锈铁钉轧伤,而染上破伤风,而九死一生拣回条命来……正是这些经历,使他们对人生有着不同于一般的理解。底色就是:热爱生活和达观。
他们活的,就是个精气神儿。
而这,事实上成了这么一个团队的粘结剂。
相互友爱和尊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见面就闻笑声,聚拢即是欢乐。
无数磨难,一生坎坷,到了晚年,如此开心适意,夫复何求!
这一群开心适意的“金孔雀”,她们背后的动人故事,有一大把哩。
都说老年人心上的皱纹比脸上的还多,但这又怎样?乐观的人生态度能让那皱纹里注满阳光。
是的,我从不吝为年轻人喝彩,但是这一次,我把掌声留给了眼前的这些阳光老人,手都拍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