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写景散文
文章内容页

毕节黔西素朴镇灵博山

  • 作者:吴道华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3-19 00:05:16
  • 阅读0
  •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级市)素朴镇因王阳明500多年前的《象祠记》中开头写到“灵博之山有象祠焉”而获得“灵博山”之名。灵博山的象祠距贵阳约85公里,距修文40多公里。有贵毕公路从修文直达素朴→象祠。因方言之差别,后来研究王阳明的外地文人学士,专家学者们就都称之为灵博山了,在网上还把这灵博山搞到云南等地去了。真正的史实是象祠建的地方原地名叫九龙山。因为此地形是九条龙再次汇聚之龙脉,九龙山上的汇聚处又恰恰有一座数十米高而酷似麒麟角的小山,因此,该地名叫九龙山又麟角山。这麟角山下现在是素朴镇了,镇上早已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了。

      但为何后来又成“灵博山”了呢?因为王阳明先生在写《象祠记》时把麟角山听成了灵博山。因此,现在去象祠路上的牌坊上写的就是“灵博山”。

      关于搞错名字这里还有一个的典故:在这黔西素朴镇与隔河的修文县六广镇之间的六广河上2001年开始策划新建一个发电站也是发生一件奇葩之事。这个电站具体修建在黔西县素朴镇素峰村和修文县六广镇广城村之间。相传这个电站的图纸标的名字叫“素峰营水电站”只因在草图上标名字时这“素”字不注意就看成“索”字了。后来上报时就按照“索”字认证变成“索峰营水电站”了。因为电站基地设在哪个县,哪个县的税收就要高些。为了这个事。当时黔西和修文还据理力争。后来真的税收修文县硬是要多黔西县的税收。黔西县呢?硬是要少些。

      五百年前是因为方言出的问题把麟角山听成灵博山。然而五百年后又会出现把“素”认成“索”。当时王阳明写完《象祠记》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为何没有仔细看王阳明先生写的《象祠记》呢?有文人学士和专家学者说安宣慰哪有资格看王阳明先生的大作《象祠记》啊!再说这象祠记是用草书体书写的,可说是龙飞凤舞的,非常可观。可能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完,再说当时的那种情景,大家都忙,又因为王阳明德高望重,人人皆知,人人敬佩,哪个会去检查先生的对错,安宣慰能够请到王阳明来麟角山给象祠作记就是很大的面子了,还去仔细计较这些干什么呢?这就是名人效应,哪怕是错也没有错多大,知道了解九龙山和麟角山的人说是王阳明先生听错了写的,然而,远方的客人,远方的文人学士,专家学者哪个知道这“灵博山”是错的呢?后来大家也不去追究这些了。

      王阳明离开龙场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又出现这样的奇葩:本世纪初,在黔西与修文的交界河上新建一座水电站。又是错别字:把“素”认成“索”的事在黔西修文一直流传着。黔西县素朴镇靠六广河边的这个村叫素峰,计划新修电站时起名为是叫“素峰营水电站”然而,上报的工作人员恍惚把“素”字认成“索”把电站名称往上申报时报成了“索峰营水电站”后来相关部门就按照这个上报的材料真审批为“索峰营水电站”。由于当时黔西和修文双方为了争电站的税收。一个字不注意认错了就将错就错,修文占了起手,多赢得了税收。

      有史料记载: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005年2月7日至11日考察贵州时还亲自参观了索峰营电站。

      索风营水电站于2001年9月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2001年1月开始筹建,主要施工准备工作于2001年10月展开,2002年7月26日正式开工,同年12月18日截流。2002年8月和9月分别开始大坝左右坝肩和地下主厂房顶拱开挖,2003年11月大坝基础开挖完成,开始大坝基础混凝土浇筑。2003年12月28日地下主厂房围岩开挖完成,开始厂房基础混凝土浇筑。第一台机组于2005年8月发电,第二台机组于同年12月发电。最后一台机组于2006年6月初投入商业运行。

      象祠记

      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禋祀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余。余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堙祀焉,举之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庳之祠,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毁于有庳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益有以见舜德之至,人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尔。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蒸蒸义,不格奸,瞽瞍亦允瞍,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益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之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王守仁。

      王阳明《象祠记》的大体意思:王阳明:“灵博山原建有象祠吗?”安宣慰:“麟角山的山下还住有许多苗、彝人家。供象的祠堂已毁坏垮塌消失了。”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受麟角山苗族等百姓的邀请重新修建象祠,象祠修建竣工后,安贵荣又请王阳明给新建的象祠作记。王阳明:“宣慰大人,原来的象祠毁了吗?”安贵荣:“当然毁了,这次请你给象祠作记是新建的象祠啊!”王阳明:“这是为何呢?”安宣慰:“该象祠是重新建的,为了重建这象祠,我找过居住在山下苗、彝人家打听过,说自从父辈以上曾高远祖好多代人都不知道象祠何时被毁,都只知道在象祠原址供奉和祭奠过。那时候的人根本不敢废掉象祠啊!”

      王阳明:“宣慰大人,原来的象祠毁了吗?”安贵荣:“当然毁了,这次请你给象祠作记是新建的象祠啊!”王阳明:“这是为何呢?”安宣慰:“该象祠是重新建的,为了重建这象祠,我找过居住在山下苗、彝人家打听过,说自从父辈以上曾高远祖好多代人都不知道象祠何时被毁,都只知道在象祠原址供奉和祭奠过。那时候的人根本不敢废掉象祠啊!”王阳明:“为什么呢?”安宣慰:“是因为原来的象祠修得矮小,可能被水淹后垮塌的,相传在唐朝的时候就被毁坏了。自从唐朝象祠垮塌到如今,象祠虽然被毁坏,但大家都把象被舜受宠若惊之事一直留在在人们的心目中而永远存在。”

      王阳明:“又为什么呢?”王阳明刚说完,马上反应到:“啊!我知道象的来历了。舜不计较象的过错而一次次的原谅了他。唐朝人推倒象的祠堂不知为何原因之事,大家不想一下象是圣人舜的兄弟呢?然而,修建象祠又可能是舜生前的主张,不是象自己想修建自己的祠堂啊!意思是象死后就在于舜的品格而教导象之后的改变才修建的祠堂,大家都知道了解舜的品格高尚的由来,真是使人感动才建祠堂纪念象的。舜原谅象的故事因而流传千古啊!象的不仁义大家都知道开始他是这样做过的。那怎么能知道它是最初没有得到舜的开化而作恶。古书上不是说过吗?和谐就是为孝。象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舜的父亲偏向象,舜的父亲和后母对舜不好,然而父亲已被舜的感化最后已成为慈祥之父。后来象已经努力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就不会想成为邪恶的人。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象上进向善,不去做邪恶之事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你信吗?后来象被舜的宽恕感化后最终象变成了好人!因此,得到大家尊重。象死后给他建了祠堂。”

      孟子说:“天子要使官员治理好国家,象后来不就已有所作为在湖南省道县做了官吗!舜的慈善一直使象受到教育感动而深入人心,舜一直在教象怎样的周到做人,不然,周公的神圣法度怎么会管到蔡国去了。我可以见到象最后被舜的帮助感化而听从舜。舜故能慈善任人唯贤,而去尽心尽责,安心摆正自己的位置,把恩惠给百姓,舜死后人人都怀念他啊!诸侯的大臣宰相,都要服从天子之命,自周朝以来的官制,还不是仿效舜对象的仁义来完善制度的么?我于是相信有人性的善恶之分,可以说天下没有不可被人帮助不会感化的人啊!然而唐朝人为何要毁掉象祠呢?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也许大家不理解才把象的祠堂而被毁的。这里大家该明白了吧?而今这麟角山下的苗、彝人怎么会不供奉象呢?是这山下的人了解了象后来有所作为罢了。我们要有象那样有始有终从坏变到好的转变,才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象祠记》的宗旨。我觉得啊,我向舜那样去做宽恕他人于天下,如果不去劝其天下之人去恶从善还学象有什么用呢?象都可以受教化而改变自我,而我们学习君子修身修德,还起什么作用啊?虽然说象原来不仁义而一心想害兄长舜,最后确成为了兄长舜可感化之人,而且人们还给象盖祠堂作敬仰祭祀纪念。”

      参观或拜读《象祠记》后建议有所感悟如下:

      ①人犯了错不怕,犯了错是可以改的,只要真正的改正了就可以成为好人,如果你犯了错不去改正,还想继续作恶多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最后你总会受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应有的惩处。

      ②我们要向舜学习他善于宽谅待人,不要一杆子就打死人,当上司的看见你的下属犯错,要去认真耐心的帮助别人,不要别人一犯错,就在自己的权力下随意开除他人。这样我们学《象祠记》就等于空谈。

      ③我们各行各业的上司都要平易近人。俗话说只有千年之百姓,没有万年的官。当好上司要注意学好舜宽恕原谅别人,不要不上台时大家都打成一片,上了台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断章取义不但没有为大家做事,反而以权压人。坐上领导席位要多走访接触底层之人,多了解底层人困难是什么?具体需要的是什么?不要一股脑儿闭门造车,单听看材料汇报,这样你就妄自学习王阳明先生《象祠记》了。

      ④还给教书育人老师们谈点感受。老师们对待你的门生们要学习舜的宽宏大量,对那些顽皮的学生要加强沟通,找出门生为何会不听从你的吩咐安排,你打电话说给家长说门生不努力学习,这难道就是你的门生不听话的问题吗?难道都是家长的问题吗?难道又是社会的问题吗?老师你要多问问自己,多找找自己的问题,你说你教的门生不行,为何每个学校在开学时都悄悄出现那些挤破门都去想读的班级呢?这些挤破门的班级的老师又是怎样做到的呢?希望你多多的去找这种家长学生都特别向往的这种老师学习一下。想去读的班级的老师为何会有这么多门生向往呢?这么多家长想尽办法都要进这些班级去读,你的班级为何会成为门可罗雀,无人过问,老师你不好好想想你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经常把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提到议事日程来找家长的麻烦说孩子成绩不好是家长没有管好孩子,难道你自己就没有责任吗?象多次要害死他的兄长舜,他自己认为可以独享其福。舜从不计较,反而对自己的弟弟一次次的宽恕原谅了象的错误,舜一次次的开导象的不当,舜又图过啥?图的是把象教育好,一家人和和睦睦团结友爱是舜的最大愿望。可能有的老师会说那是过去几千年的事了,与现在有什么关系呢?那你就去学学现在你的本校好的老师吧!学他们是怎样教好他(她)的这个班级的就是了。

      ⑤我们又来谈谈现在的顶头上司。过去的上司基本上都是和下属打成一片。坐在台上是领导,台下就姐妹弟兄相交往,大家都把上司当成哥兄老弟,兄弟姐妹来交往。据说那些年没有现在的通讯设施,没有交通工具,写材料用笔,下乡用一根棍子(棍子用来走路防滑,打狗)两腿步行,下车间就靠两脚行走大家同然干得好工作。然而,现在什么都不缺,上司有个人的独立办公室,办公用品齐全。当上司的不自己草拟文件,一切都有人从下面送来,但工作还是做不好。原因是沟通上少了,大家都靠的是用通讯工具看数据吃饭。据说过去的上司可以天天见,现在的上司一个周也难得见,即使见到也是气宇轩昂的样子,不是和风细雨的问候,不去给你的下属担当,而是板着面孔训斥。这样的工作作风能够推行吗?有些上司动不动就是开除一句话,其他的高招就没有了。怎么不来都学学舜呢?学习舜的仁慈肯定可感化人的,但哪个上司又会这样去做呢?嘢!这种事笔者我没有深入调查实际。真的是在家闭门造车。亲们!如有雷同,请谅解。

      世间繁杂的事很多。古今中外事,都付笑谈中。学《象祠记》暂谈到这里。

      水平有限,文化落后,说得不当的地方,请有识之士指出并批评指正,本人虚心接受。

      贵州修文(龙场)吴道华(扫地人)搜集整理

      2024年9月24日

      后附:

      一、象的故事

      1.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瞽叟的后妻、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来自网络)

      2.《史记•五帝本纪》: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雄姿几耐身毒战,猛力可代苍梧耕。崩於苍梧之野。

      二、《象祠记》与灵博山

      “曾经的事实已成历史。不可否认的是,没有王阳明,就没有《象祠记》。灵博山原叫麟角山。没有王阳明的《象祠记》至今肯定还是叫麟角山和九龙山。纵使象祠还在,也绝无“灵博”之名,且不像“灵博”那样,闻名于世。这个地方风景优美,是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离阳明洞40于公里。在黔西素朴下车,现离素朴街约5公里。”

      《象祠记》中的“水西安氏”,即安贵荣,系贵州宣慰使蔼翠之七世孙。自明廷开设贵州以来,彝族土司安氏世袭其职,统领水西四十八部。”

      自安贵荣幼随父骑马射箭,武艺不错,且通晓兵法、文章。明英宗天顺四年,袭职贵州宣慰使,勤于理政,抚慰百姓,把水西治理得井井有条。还多次出兵为朝廷平定地方叛乱,屡建战功。”

      王阳明被贬滴龙场驿后,安贵荣因慕王之名,非常敬重与同情。派人给王阳明送米、肉等食品,还派人为王阳明挑水砍柴。但王阳明不肯收受。安贵荣第二次又派人送米、肉、鸡鹅、薪炭,还送去金帛鞍马。王阳明只好收下米、肉等食品及柴炭,金帛和鞍马如数退还。同时,具书一封,情恳意切。收安贵荣到王阳明的书信后,对王的才学和为人更加敬重。之后,每有难事,必求教于阳明先生。”

      明正德初年,安贵荣出征香炉山有功,明朝延加封他为贵州布政司参政。安嫌朝廷封赏不够,怏怏不快,欲上书朝廷加赏,还想奏请减去龙场诸驿。犹豫不决,派心腹向王阳明请教。王知其原委后,立即修书向安备陈利害。安贵荣心悦诚服,从王之说,不再上疏减驿请赏。交往中,安贵荣与王阳明的情谊,层层递进,年久弥深。

      明正德三年,水西以彝族安氏为首的各少数民族请安贵荣出资翻修象祠。象祠是祀奉舜的弟弟傲象的寺庙。象,传说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初时不仁,多次欲设计夺位。尧禅位于舜后,舜不计较,封象为“有庳”(今湖南道县)国君。象终于在舜帝仁慈贤德的感化下弃恶从善,勤攻政务,泽及于民。象死后,人们庙供奉。但黔西象祠修于何时,尚无定论。象祠翻修好后,安贵荣遂请交往甚好的王阳明为之作记。王欣然答应。”

      “明于正德四年初春,王阳明前往灵博山为象祠作记。渡过六广河时,触景生情,写出了同样脍炙人口,意义深刻的《象祠记》。

      “在黔西,王阳明写下了《象祠记》后,因其民族平等思想和“性善论”、“致良知”的心学理论与统治水西一千多年的一些封建道德观念有吻合之处,很快就被黔西广大少数民族所接受。自明代以来,黔西各族人民中的“尽孝、行善、忠君、改过”等道德观念就成了民族风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之后,中原文化才源源不断地传入黔西。”

      “清代秀才白启坊,黔西素朴镇衙院村人,其《九龙山赋》描绘:“地居八寨,山号九龙。夸气势之磅礴,瞰秀色之葱笼。首昂昂而楼触霄汉,角睁睁而锷犯太空。日露电而光闪烁,鼻聚瑞而雾朦胧。姿蜿蜒形张七曲,势盘旋态奋九重。喜鳞甲之栉比,欣爪尾之蒙茸。长居地维,巧夺天宫。得风云之际舍,必九五于苍穹。致若龟伏狮啸,凤舞龙蟠,象峰驼岭,鹤岫蛟峦,雄独峙于中级,列朝拱于八端。大营坡,似将帅而侍卫;歪嘴山,如宰辅把令传。田拱镜于当门,水环抱于各弯;林送青于绿野,云铺锦于碧间。牛心如茗香之宝鼎,天马似系辔之雕鞍。岩拖金镫,水绕玉环。为黔邑挺秀佳景,是水西拔萃奇观。”

      “无独有偶。两鬓斑白才“升任”清朝黔西知州的江西人吴嵩梁,也是一位王阳明思想的崇拜者,上任第二年就在黔西东山开元寺修建了阳明书院。不同的是,这位吴公没有当时阳明先生的心境,对官场失意表现得极其露骨。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冷宦浮沉二十年, 一官万里送华颠。

      粗才敢厌风尘苦, 结习难消翰墨缘。

      易玩阳明罗甸国, 诗寻太白夜郎天。

      清晨许作清明吏, 翻愧遭逢胜昔贤。

      “不可否认的是,吴公与其之前的清黔西首届知州王命来,兵部尚书李世杰,之后的史胜书等,对传播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白启仿是白仿贤的父辈,搜集资料时白仿贤老人讲得津津有味。(有些资料来自网络,有修改之处)

      讲述人:修文县龙场镇阳明村,原住黔西县素朴镇衙院。

      有名的祖传秘方骨科医生白仿贤

      本小节搜集时间

      2009年3月22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毕节黔西素朴镇灵博山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anwen/xiejingsanwen/23847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