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陶渊明是最好 的人生导师之三陶渊明是如何成为五柳先生的

  • 作者:彭福东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3-31 10:45:25
  • 阅读0
  •   在陶渊明的诗文世界中,如果说《桃花源记》处于陶渊明作品的核心位置的话,那么,《五柳先生传》则是我们进入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

      主流观点认为《五柳先生传》写于公元410年,陶渊明时年46岁,距他辞去彭泽令一职已有5年。《五柳先生传》全文连标点,也不过200字左右。虽然不长,但清新活泼,怡人可爱,情感真切,文字优美。很多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自传,从宽泛的意义上讲,这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我更为认同《晋书》中《渊明本传》的观点,“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自况”一词用得极为恰当,这种“自况”可以理解为陶渊明的自我写照,也可以理解为陶渊明的人格向往,换言之,他理想中的自我,就是“五柳先生”,这与《桃花源记》对乌托邦的描绘,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因为有了这篇《五柳先生传》,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便跃然纸上而流传千百年。

      “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自我设计,它也成了陶渊明的代名,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同。可是,“五柳先生”只是晚期陶渊明的一个现实写照,或者是他的一个人生目标而已。历史上陶渊明的形象是多元的,他早期经历了什么,他是如何成为“五柳先生”的?

      这就必须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陶渊明的家世和经历说起。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中国已由秦汉时期的统一走向分裂与对峙,整个社会是一片弱肉强食的“丛林”,此时,一元帝国文化已随之崩解,皇族、豪门、军阀、士族之间的争权夺利,外争、内斗不止。

      可是在文化文明上,魏晋时期反而迎来了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外、第二个多元化发展的黄金时代。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还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尚,崇尚自然、率真任诞、风流自赏、思想独立,因此,尽管他们身处分裂和混乱,甚至被逼至社会底层或偏僻角落,但依然深入思考现实问题、探索人生意义,进而迸发出惊人的能量,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光辉思想和艺术珍品。

      陶渊明就出生于这种时代背景下,他是当时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也深深地打上了魏晋时代的烙印。陶渊明出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根据陶渊明年谱和他的诗文留存下来的线索,不少人习惯将陶渊明的生平分为三个阶段:29岁之前是一个阶段,在乡间过着读书、种田的生活,也曾外出游历,但没有出仕记录,也没有各种功名的记录;29岁到41岁时是一个阶段,先后有四次出任官职的经历,但在时间上并不是连续的;42岁到离世为一个阶段,他从彭泽县令的任上辞官而去,归隐老家,以耕读为乐,直至终老于乡间。

      陶渊明的一生,都深受两位先辈的影响。一位是他的曾祖父陶侃。陶侃出身贫寒,自镇压张昌叛乱开始,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政局上,战功赫赫。在士族垄断高位的东晋,他当上了太傅、大将军,掌握重兵,并任荆、江两州刺史,都督荆、交等八州军事,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并与权臣桓温关系密切。陶家属于南方蛮族之一的溪族,虽然后来位极人臣,但始终保持勤劳、节俭、爱惜粮食、喜欢耕耘等优秀品质,对陶渊明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另一位是他的外祖父孟嘉。陶渊明曾经为孟嘉写过一篇传记,详细记录了孟嘉的生平、轶事,文中充满了赞扬和仰慕之情。孟家是吴地世族,孟嘉的出身比陶家要高,而且温文尔雅、襟怀淡泊,早年就“名冠州里,声流京师”,曾任江州别驾、征西参军等职,是当时最有名气的一流名士。孟嘉高贵潇洒的名士风度和含蓄高贵的文人修养,对陶渊明养成冲和淡泊的气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侃去世后,陶家每况愈下,到了陶渊明父亲这一辈,已和一般平民无异。在陶渊明8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为没落。陶渊明一生有过四次为官的经历,但除彭泽县令以外,都是一些小差小吏职务。29岁出仕的第一份工作是江州祭酒,因为看不惯时任江州刺史的王凝之(王羲之儿子),加上王家与陶侃曾为政敌,陶渊明任职不久便请辞了。大概在公元398年左右,陶渊明再度出山,投身江州刺史桓玄的幕下。陶渊明在桓玄幕府干了三年左右,因母亲去世回家奔守孝丁忧。三年后桓玄篡晋,成为逆臣,再过一年被诛杀。公元404年,正当四十不惑的壮年,陶渊明再度出仕,这一次他就任刘裕幕府的参军,刘裕是靠高举大旗,讨伐桓玄起家的,陶渊明为什么还要投靠到老东家的死对头那边去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比如,陶趁机表明自己并无随恒谋逆的企图,而刘裕乐于接纳是为了表示爱才,心胸广阔,不计前嫌等。至于陶渊明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但估计也是挺矛盾、挺纠结的。16年后,刘裕也谋反,当然这是后话。陶渊明在刘裕处只做了一年多的时间,便通过族叔的介绍,找到了彭泽县令这份差使,这是陶渊明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仕,可他在任上也只待了短短的80多天,便挂冠而去,据传是不堪忍受督邮的责骂。从陶渊明年谱和现存资料来看,陶渊明仕途上算不上得意,而且时间也不长,更无太多值得书写的作为。

      明人安磐在《颐山诗话》中说,陶渊明是“汉、魏陶以来知遵孔而存志与圣贤之学者”。然而,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尽管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命运之神却并不眷顾于他,在那“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的乱世,他也只能自叹“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几经碰壁之后,终于幡然醒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仿佛听到了“胡不归”的召唤,终于下定决心辞官归去,回到老家的五柳宅子,过上了且耕且读、与“归隐”类似的乡间生活。陶渊明怀才不遇,无奈“归去”,在经过思想上的极端苦闷之后,最后达成内心的高度和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宁静,任真自然,也终于在晚年活出了“五柳先生”的生命境界。

      正如前文所述,附加于陶渊明身上的各种名号,大多是后人按照自己的想象与需要加工出来的。只有“五柳先生”这个形象,是陶渊明自己刻意营设,自我宣扬的。“五柳先生”不仅是陶渊明的自画像,更是陶渊明众多社会形象中的核心形象,而陶渊明的其它社会形象,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远山近树,窗前灯下,一本书,一盏茶。打开《全集》,轻吟《五柳》,脑海中闪现的图景,竟然是1600年前的柴桑,桃花盛开,阡陌纵横,溪水汩汩远去,炊烟冉冉升起。五柳宅旁的一片田垄里,一位素面朝天的老者,此刻正在挥汗劳作,又不时喃喃自语。我很想知道,此刻的他,是在享受劳作的快乐,还是感慨耕耘的不易?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陶渊明是最好 的人生导师之三陶渊明是如何成为五柳先生的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grwj/zw/23946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