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时光荏苒,梦萦故乡。
前几天,单位老年支部的书记在我办公室小坐了一会。谈话中得知,退休后难得一见的他是为重阳节活动一事而到单位来的。寒暑易节,又是一载,回想去年回村过重阳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那天,天气不错,温度适中,微风伴着暖意,太阳躲着迷藏。昔日宁静的山村——鄱阳县谢家滩镇楼屋村,人头攒动,锣鼓阵阵,彩旗飘飘,热闹非凡。一条横幅悬挂村小组活动中心门面当中宣示主题,四条巨型条幅自上而下,陪伴左右,呐喊助威,角色不同,却都在为老年人的节日的增添喜庆。
我的一位发小,按辈分应尊称他为爷爷,虽说他小学毕业就举家搬迁到父亲工作的城市定居,但时刻惦记家乡。那天,我们各自向单位告假,按照事先约定,匆匆吃过早饭,直奔回乡之路。同往常一样,他开车带我,一路上,说说儿时的趣事,彼此的心情无比愉悦。
我们村小组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同宗同源,随着繁衍分户,现几乎连成一片。共有84户,330多人,其中:60岁以上50多人,70岁以上20多人。人口日趋老龄化已成不争的事实,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留守在家,养老成了一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县政府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建老年驿站,办孝老食堂。
借着这股东方,村委会干部英明金、村小组长英姿雄、老村小组长英菊普等一群热心人士开始忙乎起来。他们不惜出工、出力、出钱,到处奔波,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有限指标,采用“个人交一点、集体挤一点、乡村贴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模式,多渠道筹措建设和运营资金,硬是把这事情办成了。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阳节,城里的老人一年一度,农村的老人似乎遥不可及。其实不然,这天我们村就值孝老食堂正式开办之际邀请全村老人欢度首个集体重阳节。我和发小是以所谓的“爱心人士”的身份受邀的,收到微信通知时,均没有推辞。只是仅尽了微薄之力,却受如此待遇,深感惭愧。也许是孝老食堂筹建之初,起了一些“抛砖引玉、众人添柴”的作用吧。
从镇政府到我们村二十多华里地,新修的柏油马路初具规模,已铺上第一层沥青。比起先前,路更平了、更宽了,故我俩达到村里的时间比预计的要早些。跨过一个小小的山头,就望到了我们村庄,远远传来的锣鼓声,让内心顿时多了一份激动,就连经过我家门口,也没稍作停歇。
篮球场上,一支锣鼓队,穿着上红下白的统一服装,扭动腰肢,挥打鼓槌,倾情表演。老人们坐的坐,站的站,自由欣赏。那身姿、那声响重重冲击老年人昏花的眼睛和稍背的耳朵,再慢慢沁入孤独的内心,平抚着满脸的岁月留痕。都说老年人最害怕孤独,难怪这份热闹会让他们时不时露出可掬的笑容。
自求学起,我离开家乡已有三十多年,回家次数有限,小住更是难得。父母在时,尚能以月作为单位;父母不在,只剩下以节日为点与家人团聚。每每回家,总会赢来小孩们或新媳妇们的上下打量,有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而这次却大有不同,老人们一个个唤着我的乳名,甚是亲切,仿佛把自己拉回了童年。更意外的是,竟然见到了几位三十年不见的儿时女伙伴。小时候,一起玩耍,一起读书,天真无邪;再见时,她们竟是怀抱孙子的奶奶了。是啊!每当我回乡做“客”之际,大多正是她们在婆家待客之时,多年不见,也是情理之中。
好时光总是易逝难留。家长里短中,正午临近,老人及前来祝贺者近百人相继入座,共用午餐。杯盏间,相互问候,彼此照顾,传递温情,其乐融融。
餐后,一位小姑姑带着我和小姐姐在她家的自然村里兜了一圈,多年没这样走过,一切都显得陌生。小时候,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跑一遍。到了一家,向长者说声拜年,领到一支香烟,又到下一家。仿佛不是拜年,而是拜烟。老宅所剩无几,旧貌已换上新颜,尽管在记忆里尽力搜索,也难求得等号。直到她一一介绍,才慢慢知晓那一栋栋新建的楼房归属谁家。
过去,山村偏僻,资源有限,条件艰苦,邻里之间、村民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发生小小摩擦在所难免。现在,生活大有改善,加上改革开放,人员流动频繁,村民彼此相见也格外亲热。特别是遇到村里做公益事业,大家都能纷纷慷慨解囊。这次,办孝老食堂捐款居然多达五万余元,多少有些意想不到。
“好事办好,好事办久”是大家的共同愿望。今年,哥嫂都在家,我回去的次数比较多,时常问起或听到孝老食堂的运转情况,期间还去参观过一次。目睹室内卫生清洁,物品摆放整齐,且运转一年一切正常 ,内心十分欣慰。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力求营养均衡。早餐有鸡蛋、牛奶、稀饭、馒头;中晚有鱼肉、蔬菜,汤汁,在那用餐的老人也满意。离开时,我回望孝老食堂,又想起了重阳节当天一位八十高龄的老教师赠送的一副对联:重阳佳节庆孝老食堂落成,恩感政府施策以尊老敬老更爱老;村民放歌喜翁媪生活改善,乐享晚辈反哺展亲情乡亲暨温情。
节日仅仅就一天,最难的、最盼的是寻常。
202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