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的诗篇《暖暖的记忆》诗中“……记忆的年轮转了一圈又一圈……人的生命中总有一些记忆留在心底,听一首歌,会想起一个人,听一段故事,会勾起一段过往……谁在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浅浅的笑颜,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老同学孙英滨,他曾在我的少年,青年,中年走过,他曾经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浅浅的笑颜。
说起孙英滨我们的缘分还真不浅,他的姑姑大他8岁,和我二姐同桌,两个小姑娘相处甚好,如胶似漆。孙英滨的父亲是哈尔滨道外太古六道街中央大舞台的老板,我二姐喜欢唱歌但听不懂京剧,孙英滨的姑姑总是牵着我二姐陪她去看新戏,我二姐懵懵懂懂中也一定奉陪到底。巧的是孙英滨有个龙凤胎的姐姐,小学二年级是我的同桌,我俩是形影不离的好同窗,不幸的是后来他姐姐得了白喉病故了,我的好同桌给我留下了思念,悲伤。三年级以后重新编班孙英滨又和我同班。因为和她姐是好同窗,也格外关注他,他在男生中是中等身材,长一张白得干干净净的脸,嘴角微微上扬,眼睛不大,总是笑眯眯的。
不知我得罪了哪方神圣,从小就与疾病结下不解之缘。1949年小学四年级,我患了心脏病,风湿性结节红斑,成片成片的红疙瘩遍布小腿和脚,酷似荨麻疹,痒、疼、发热,休学在家。我一向酷爱学习,成绩优秀,小学二年级曾因家贫辍学一年,好不容易复学读到四年级,病痛熬得住,不上课却苦不堪言。我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因我遇到了热爱学生慈父般的董健飞老师,还有一位好同窗孙英滨。董老师担心我功课落得太多,不能正常升级,每天写一张课程进度表,标明重点、难点,当天作业题,每天都写上鼓励我战胜疾病,勤奋自学的话,折叠好,封面上写上“王友莲日学收。”强调每日学习,派孙英斌同学每天送这封信给我,再把我写好的作业带给董老师,于是我成了“小学函授生”。
孙英滨家境优渥,富二代呀!从没吃苦受累。给我送课程进度表毕竟是额外负担,他从不嫌麻烦,每天放学先不回家,直奔我家,三个月风雨无阻,准时定点,连我家一口水都不曾喝。每次见到我,一双不大的眼睛总是笑咪咪的,他还是个孩子呀!妈妈对我说:“孙英滨这孩子靠谱,有正事。”能如此坚持,这份同窗情一次又一次温暖了我,让我感到虽没有到校聆听老师讲课,但有老师同学的关怀,我似乎仍生活在集体中,我不孤独,病痛带给我的焦灼和烦燥得以消减。
期末考试临近,孙英斌通知我参加考试。我很忐忑,问孙英斌:“我三个月没上学,你说我能考好吗?”
“能!”他仍笑咪咪地坚定地回答,“老师总夸你的作业写的好。”
他的话鼓舞了我。很意外,竟然考了第三名!我喜不自胜,一学期我只上了一个月的学呀!能考这么好,孙英滨功不可没。
我由衷地感谢董老师和孙英滨的辛苦付出。但我太不懂事了,对亲人的爱,对别人的感激之情总是羞于启齿,我总觉得亲人之间,同窗之间说谢谢,有点生分,有点虚伪,感谢应该留在心中,我从没有说过“爸妈我爱你!”对董老师、孙英斌也没有动情地说一声谢谢。我自信智商不低,但后来我懂了:我的情商太低。
1954年机缘巧合,我和孙英滨又同时进哈尔滨师范学校中师十班读书,我又天天看到他笑眯眯的样子,感到的是熟悉,亲切,有人说“十世修得同船渡”我和孙英滨的缘几世呀?这份同窗缘弥足珍贵。
1956年我旧疾复发,结节红斑犯得严重,还不经意间得了肺结核,那是谈“痨”色变的年代,旧景重现又休学了。我们班班风好,同学团结,互相关怀,每到周日,我搬个小板凳坐在外廊上,盼着三,五成群的同学陆陆续续来看我,同学中从不缺孙英滨那张浅浅笑颜。休学三月,全靠自学,期末考试我全五分,是小时候董老师和孙英滨训练了我,“小学函授生”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的,受益匪浅。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1985年,我年近八旬的母亲住院了。我们姐弟三人的家和单位都距医院很远,而母亲的医疗关系必须住在道里医院。母亲双手僵直,腿脚不灵便。早、晚我们轮换给母亲打饭陪母亲,但午休时间太短,来不及跑到医院给母亲打饭。母亲住的医院在道里,现在中医街,我们学校在南岗海城街一号,发电厂附近,又恰逢教高三毕业班语文,不敢耽误上课,母亲的午饭让我一筹莫展。
一次周日,我给母亲打饭,走廊上碰到了孙英斌,人到中年,岁月在我们脸上留痕,我们早已不再风华正茂,虽然多年不见,但孙英滨那双不大的眼睛,笑咪咪的样子,我还是认出了他。两人的手紧紧相握,都很高兴。
他有些憔悴,胃肠不好,也在住院。我可找到了救星了!“老同学,我中午给我母亲打饭,时间来不及,你帮我母亲打中午饭吧!”他虽也是病人,但一向热心助人的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说:“放心吧!打饭的事交给我了!”
我当然放心,想起小学帮助我的情形我一百个放心。母亲的午饭问题解决了,我如释重负。后来母亲告诉我:“中午饭每天孙英滨送的都很及时,饭菜都是热的,这孩子靠谱,和小时候一样,你就放心吧!”
周日,我来给母亲打饭也给孙英滨打饭。我说:“周日我给你放假!”这些日子里我不需牵挂母亲午饭,中午不必奔波在南岗道里之间,没有了后顾之忧,安心上课,孙英滨帮了我的大忙。何其有幸,今生结识了孙英滨,每当我有困难时,他都会神奇出现,伸出援手。一个月之后他出院了,不是周日,我没在医院,没有机会当面诚恳致谢。
孙英滨老同学我欠你两拜!
在岗的日子忙忙碌碌,我们都上有老下有小,同学之间也较少往来,直到我退休了,生活的历练让我懂得了感恩要表达出来,要行动宜早不宜迟。几经努力,几经辗转,我终于找到了孙英滨家的地址。
我带了水果,补品,还特意带了一只烧鸡,我想与他小酌,叙同窗谊,诉感激情,敲他家的门,我想开门时,一定会看到孙英滨那笑眯眯的样子,可是开门的是位五十多岁的女士,一脸沧桑,应该是孙英滨夫人。
我说明来意,她泪如雨下。原来孙英滨半年前心脏病复发溘然长逝!不应该呀,苍天不公,善良,真诚,宅心仁厚的孙英滨不该走得这么早,他还未到花甲之年啊!我来迟了,我来迟了!我怎么不提前半年来看望他呢?我安慰她夫人陪她落泪,这是对老同学英年早逝悲痛的泪水,更是对老同学的感激之情没有及时表达的悔恨的泪水。
老同学你的在天之灵请受我两拜,一拜,谢谢你小时候天天给我送课程进度表,再拜,你在医院照顾我母亲之情,老同学如果有来世,还容我当面向你两拜,以谢君恩!
天人永隔你给了我温暖的记忆,这份情却难以偿还。
人生有许多憾事,有的日久经年或许偶遇机会得以补偿,有的错失良机,永不释放,抱憾终身。写到此,我停笔浮想联翩,仰望夜空,月色黯淡,繁星满天,我忽然突发奇想:那闪烁的群星中,一定有一颗是孙英滨,一颗浅浅笑颜的星,一颗古道热肠的星。
说起孙英滨我们的缘分还真不浅,他的姑姑大他8岁,和我二姐同桌,两个小姑娘相处甚好,如胶似漆。孙英滨的父亲是哈尔滨道外太古六道街中央大舞台的老板,我二姐喜欢唱歌但听不懂京剧,孙英滨的姑姑总是牵着我二姐陪她去看新戏,我二姐懵懵懂懂中也一定奉陪到底。巧的是孙英滨有个龙凤胎的姐姐,小学二年级是我的同桌,我俩是形影不离的好同窗,不幸的是后来他姐姐得了白喉病故了,我的好同桌给我留下了思念,悲伤。三年级以后重新编班孙英滨又和我同班。因为和她姐是好同窗,也格外关注他,他在男生中是中等身材,长一张白得干干净净的脸,嘴角微微上扬,眼睛不大,总是笑眯眯的。
不知我得罪了哪方神圣,从小就与疾病结下不解之缘。1949年小学四年级,我患了心脏病,风湿性结节红斑,成片成片的红疙瘩遍布小腿和脚,酷似荨麻疹,痒、疼、发热,休学在家。我一向酷爱学习,成绩优秀,小学二年级曾因家贫辍学一年,好不容易复学读到四年级,病痛熬得住,不上课却苦不堪言。我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因我遇到了热爱学生慈父般的董健飞老师,还有一位好同窗孙英滨。董老师担心我功课落得太多,不能正常升级,每天写一张课程进度表,标明重点、难点,当天作业题,每天都写上鼓励我战胜疾病,勤奋自学的话,折叠好,封面上写上“王友莲日学收。”强调每日学习,派孙英斌同学每天送这封信给我,再把我写好的作业带给董老师,于是我成了“小学函授生”。
孙英滨家境优渥,富二代呀!从没吃苦受累。给我送课程进度表毕竟是额外负担,他从不嫌麻烦,每天放学先不回家,直奔我家,三个月风雨无阻,准时定点,连我家一口水都不曾喝。每次见到我,一双不大的眼睛总是笑咪咪的,他还是个孩子呀!妈妈对我说:“孙英滨这孩子靠谱,有正事。”能如此坚持,这份同窗情一次又一次温暖了我,让我感到虽没有到校聆听老师讲课,但有老师同学的关怀,我似乎仍生活在集体中,我不孤独,病痛带给我的焦灼和烦燥得以消减。
期末考试临近,孙英斌通知我参加考试。我很忐忑,问孙英斌:“我三个月没上学,你说我能考好吗?”
“能!”他仍笑咪咪地坚定地回答,“老师总夸你的作业写的好。”
他的话鼓舞了我。很意外,竟然考了第三名!我喜不自胜,一学期我只上了一个月的学呀!能考这么好,孙英滨功不可没。
我由衷地感谢董老师和孙英滨的辛苦付出。但我太不懂事了,对亲人的爱,对别人的感激之情总是羞于启齿,我总觉得亲人之间,同窗之间说谢谢,有点生分,有点虚伪,感谢应该留在心中,我从没有说过“爸妈我爱你!”对董老师、孙英斌也没有动情地说一声谢谢。我自信智商不低,但后来我懂了:我的情商太低。
1954年机缘巧合,我和孙英滨又同时进哈尔滨师范学校中师十班读书,我又天天看到他笑眯眯的样子,感到的是熟悉,亲切,有人说“十世修得同船渡”我和孙英滨的缘几世呀?这份同窗缘弥足珍贵。
1956年我旧疾复发,结节红斑犯得严重,还不经意间得了肺结核,那是谈“痨”色变的年代,旧景重现又休学了。我们班班风好,同学团结,互相关怀,每到周日,我搬个小板凳坐在外廊上,盼着三,五成群的同学陆陆续续来看我,同学中从不缺孙英滨那张浅浅笑颜。休学三月,全靠自学,期末考试我全五分,是小时候董老师和孙英滨训练了我,“小学函授生”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的,受益匪浅。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1985年,我年近八旬的母亲住院了。我们姐弟三人的家和单位都距医院很远,而母亲的医疗关系必须住在道里医院。母亲双手僵直,腿脚不灵便。早、晚我们轮换给母亲打饭陪母亲,但午休时间太短,来不及跑到医院给母亲打饭。母亲住的医院在道里,现在中医街,我们学校在南岗海城街一号,发电厂附近,又恰逢教高三毕业班语文,不敢耽误上课,母亲的午饭让我一筹莫展。
一次周日,我给母亲打饭,走廊上碰到了孙英斌,人到中年,岁月在我们脸上留痕,我们早已不再风华正茂,虽然多年不见,但孙英滨那双不大的眼睛,笑咪咪的样子,我还是认出了他。两人的手紧紧相握,都很高兴。
他有些憔悴,胃肠不好,也在住院。我可找到了救星了!“老同学,我中午给我母亲打饭,时间来不及,你帮我母亲打中午饭吧!”他虽也是病人,但一向热心助人的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说:“放心吧!打饭的事交给我了!”
我当然放心,想起小学帮助我的情形我一百个放心。母亲的午饭问题解决了,我如释重负。后来母亲告诉我:“中午饭每天孙英滨送的都很及时,饭菜都是热的,这孩子靠谱,和小时候一样,你就放心吧!”
周日,我来给母亲打饭也给孙英滨打饭。我说:“周日我给你放假!”这些日子里我不需牵挂母亲午饭,中午不必奔波在南岗道里之间,没有了后顾之忧,安心上课,孙英滨帮了我的大忙。何其有幸,今生结识了孙英滨,每当我有困难时,他都会神奇出现,伸出援手。一个月之后他出院了,不是周日,我没在医院,没有机会当面诚恳致谢。
孙英滨老同学我欠你两拜!
在岗的日子忙忙碌碌,我们都上有老下有小,同学之间也较少往来,直到我退休了,生活的历练让我懂得了感恩要表达出来,要行动宜早不宜迟。几经努力,几经辗转,我终于找到了孙英滨家的地址。
我带了水果,补品,还特意带了一只烧鸡,我想与他小酌,叙同窗谊,诉感激情,敲他家的门,我想开门时,一定会看到孙英滨那笑眯眯的样子,可是开门的是位五十多岁的女士,一脸沧桑,应该是孙英滨夫人。
我说明来意,她泪如雨下。原来孙英滨半年前心脏病复发溘然长逝!不应该呀,苍天不公,善良,真诚,宅心仁厚的孙英滨不该走得这么早,他还未到花甲之年啊!我来迟了,我来迟了!我怎么不提前半年来看望他呢?我安慰她夫人陪她落泪,这是对老同学英年早逝悲痛的泪水,更是对老同学的感激之情没有及时表达的悔恨的泪水。
老同学你的在天之灵请受我两拜,一拜,谢谢你小时候天天给我送课程进度表,再拜,你在医院照顾我母亲之情,老同学如果有来世,还容我当面向你两拜,以谢君恩!
天人永隔你给了我温暖的记忆,这份情却难以偿还。
人生有许多憾事,有的日久经年或许偶遇机会得以补偿,有的错失良机,永不释放,抱憾终身。写到此,我停笔浮想联翩,仰望夜空,月色黯淡,繁星满天,我忽然突发奇想:那闪烁的群星中,一定有一颗是孙英滨,一颗浅浅笑颜的星,一颗古道热肠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