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坑牌坊背后的故事之七
播州区文学艺术爱好者对龙坑石牌坊的无限崇拜
据《遵义县志》载:清代遵义有三间书院,即培英书院(1715年建)、启秀书院(1717年建)、湘川书院(1786年建)。后,培英书院毁于兵燹。光绪十二年(1886年),记名总兵何行保捐款600两,在城南购屋基建形成“味经书院”,以复培英书院之额。同时还捐出四份田产,折契价银二千五百六十两,作教师工资及学生伙食、灯油费。根据清廷规定,凡对地方公益事业“捐银至千两以上者”,可“请旨建坊”,给予“乐善好施”字样进行褒奖。
可见,龙坑石牌坊是为了表彰何行保捐资办学而建立的,是一座功德牌坊。
虽然“味经书院”已于二十八年(1902年)停办,但何行保捐资办学的精神与风范必将与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为了昭示这种风范,长存这种精神,褒奖何行保的文字与艺术再怎么精美,也不为过。
我们都知道,精雕细镂、古色古香的龙坑石牌坊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一直在百姓中间流传。遵义市播州区的文学艺术爱好者们更是对石牌坊及其背后的故事顶礼膜拜,有的还写出了自己的得意作品来纪念何行保的功德与善行。
据考证,龙坑石牌坊的料石采自龙坑场东侧的一座小山上,距离石牌坊400米左右。巨大的料石开采出来后就地雕刻,60多块巨石雕件采用垒土法架斜木棒层层迭上,由能工巧匠安砌而成。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石牌坊就是这样成为贵州省一道极其靓丽的艺术风景的。
成为靓丽艺术风景之后的龙坑石牌坊,又在人们心中口中产生了诸多的这样那样的传说或故事。
传说之一:石牌坊明间正中间的额坊上,那块楷书剔地阴刻的“乐善好施”四个大字是遵义书法家王藻章(又名王小京官)书写的。当全神贯注的王藻章将“乐善好施”这四个字书写到“好”字的时候,主人家何行保及其四座看客无不连声称好。何行保说:“王先生的字果然名不虚传,确实不错,真可谓一字千金哪!”王先生顿时面带微笑停住笔说道:“何大人既然这么夸奖,在下只要大人的五百金得了!”何行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当然不能翻悔喽,只好打发人去挑了五百两银子过来。王藻章看到银子后,又才提笔运气将末尾的一个“施”字精心书写完毕。
“乐善好施”这四个字,写得结构丰满,笔力酣沉,真是神清骨俊哪!就是在今天的书法家们看来,也是无可挑剔的,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精品。
传说之二:相传牌坊上的各种部件雕刻完成后,掌墨师无法将它们砌上坊顶,众人也无计可施。这天,有一个须眉皆白的老人从这里经过,掌墨师向前询问老人有什么办法将顶子吊到坊顶上去。老人摇了摇头说:“你看,我老得泥巴都壅(方言注音wong1)齐颈子了,我有什么办法呢?”说完就不见了。掌墨师听了这话,顿时醒悟,便立即安排工匠们挑泥土万担,垒起一座土山,在斜坡上铺上木板,木板上又垫圆木滚动,终于将巨大的坊顶拖上牌坊的顶部。
当地的老人们都说,修牌坊拆下的木料,修了半个龙坑场的街坊;挖开的垒土有一万多方,在周围铺了好几块大田呢?
传说之三:据说石牌坊修缮完毕后,采石场附近的厄运便频频降临。周围的百姓无不认为,是石牌坊占断了龙坑这片地方的龙脉。记名总兵何行保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请阴阳先生来禳解。阴阳先生禳解的办法是在取石的小山上剔地阴刻“龙凤生烟”四个篆字来配风水。不久,在取石建坊的小山上便有了四个篆字,每个字有7米高,4米宽,跟晒席差不多大。
说来也奇怪,“龙凤生烟”四个字刻好后,龙坑采石场附近的厄运再也没有发生了。
可惜“龙凤生烟”那四个大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松脂厂时,被取石下基脚的民工全给毁了,如今踪迹全无。
上世纪六十年代,蹇先艾先生带着贵州省话剧团、省广播电台的部分同志来到龙坑公社体验生活,曾专门到石牌坊去欣赏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精品。当听说龙坑场东侧为配风水剔地阴刻的“龙凤生烟”四个字已经荡然无存时,蹇先生无比痛心地说:“要是留得有张照片也好喽!”但是,蹇先生就地为保护牌坊留下的殷切希望,至今一直敲打着人们的耳鼓。
传说之四:相传修建石牌坊的能工巧匠多数是来自天府之国,挑土运石的粗力活才是当地的民工。挑土垒山完成后石牌坊也竣工了,但是耸立牌坊的地方原来是遵义通往贵阳的驿道,必须把垒土挑走才能将驿道还原出来,而且一万多方的垒土又不能再次堆集成大小不等的土丘,那样会形成人为的新的灾害。怎么办呢?原来掌墨师早在垒土时,就就安排专人再搬运来的泥土里均匀地撒了一些铜钱,说:“谁挑走垒土,在田土低洼的地方扒散垒土,得到的铜钱就是自己的。”消息一经传出,再加之有人已经尝到了甜头。当地百姓为了铜钱,纷纷出动,不几天就将垒土挑了个精光,周围凸凹不平的田土也全部被填土。
............
如今,龙坑石牌坊在1958年就已经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其是石牌坊中佼佼者,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均十分精美,不时有旅游者前来欣赏参观,学习书法和雕刻。
有几次我带着外地文友去叩拜龙坑牌坊,面对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雕刻,不时有外地文友这样问我:“龙坑石牌坊如此精妙绝伦,后人怎么没有留下文学作品来纪念呢?”他们的期望令我无比汗颜。我只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资料收集起来,介绍给他们。
晏均平先生曾在他的《栩栩如生的石雕木刻》里,把这座石牌坊作为石雕艺术的精品之作来介绍,称它为遵义县(今播州区)的壮丽山河生色不少,末了还惊叹地赞道:“整座牌坊用巨大的白沙石砌成,大块的重达1.7万斤,一般都在千斤以上。”
刘明远先生曾为龙坑牌坊撰联:“捐资办学功桑梓,应皆古今贤者乐为善施;请旨建坊昭子孙,堪令来往行人注目凝思。”
陈虹延先生撰写的《咏龙坑清代石牌坊》是这样的:“沧桑几度嗟斑驳,舜世恰逢听凤鸣。一片昀晖千岭照,今朝喜悦乐民生。”
本人2012年撰写的报告文学《巨龙,您腾飞吧!——龙坑牌坊的祝福》,介绍了龙坑牌坊的前世今生。不久,又写出一首顺口溜来赞美之:“百年人生五层楼,捐资办学写春秋。车水马龙成砥柱,乐善好施自风流。”
据相关资料载,统治播州长达725年的杨氏始祖杨端于唐乾符三年(876年),一直居住在白锦堡。到第十二世杨轸时,因嫌白锦堡隘陋,便在宋淳熙三年(1176年),徙治所于堡北二十里的穆家川(今红花岗区红军山对面东门一带)。可见,白锦堡从876年至1176年的300年间,一直是杨氏统治播州的治所。本人根据各种文献综合进行判断,播州时期的白锦堡就在“乐善好施”这块石牌坊这一带。
石牌坊所在地龙坑镇,确实是一块千百年来地灵人杰的热土。走近石牌坊,你会听到一支来自120多年音符,音符里有潘霨、黎庶昌、华国英、王联璧、刘保厚的赞美,也会听到周西成、蹇先艾、李兴齐、张正生以及其他一些不知名的人的强烈和音。这些赞美与和音汇成的是一道柔和而又强劲的旋律: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
(编辑: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