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黄皮人|散文•西出阳关旅途记

  • 作者:黄皮人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7-08 15:28:14
  • 阅读0
  •   来自- 北京

      西出阳关旅途记黄皮人

      乘坐旅游大巴车从甘肃敦煌市出发,前往青海德令哈市,据导游介绍:德令哈系蒙古语,意为“金色世界”,地处享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内。

      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旅行。祁连山位于青海东北部与甘肃西部边境,对于长期生活在内地的人们来说,大西北是陌生的,它是那么地遥远,充满神秘色彩。多少年了,它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而今天我们将踏上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体验纵横千年历史古道的传奇故事。2200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心打通河西走廊,建立丝绸之路,先派使臣张骞游说匈奴未果,后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征战凯旋。从此,咽喉之道得以畅通,“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

      这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旅行。从古自今描写大西北自然风光、屯垦戍边的诗篇如星河璀璨,单是唐朝时期就产生了众多“边塞诗人”,形成了系列“边塞诗”。那时,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创作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临行前我特地从唐诗里找出了李白的《关山月》,欣赏1400余年前诗仙笔下的边塞风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古诗中的天山,便是今日的祁连山,玉门关便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

      毫不夸张地说,我最初喜欢现代诗是从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开始的,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能够朗朗上口: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

      大巴车沿着祁连山脚下的公路迤逦前行,正值6月下旬,斜阳毫无遮挡地透过车窗玻璃,投射在身上格外火辣。高原的天空似乎离地面更近,紫外线尤为强烈,昼夜温差十分明显,晚上睡觉盖棉被,白天穿单衣还嫌热。太阳是这里温度的调节器,阳光下气温飙升,但凡避开阳光的地方,阴凉舒适。

      今天有9个小时的车程,导游特地介绍,因为跨省线路长,可欣赏典型的大西北地理风貌,沿途有高山、丘陵、河流、湖泊、草原、沙漠和戈壁。导游的话正契合了我的心意,我信心满满,有句话说得好:“人在旅途心随景动,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更何况,有“关山月”的渲染,有“丝绸之路”的铺展,有“河西走廊”的穿越,还有“金色世界”的邂逅,相信不虚此行。

      未曾想到,大巴车驶出敦煌城区后,大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沿途风光既没有导游讲述的那般精彩,也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浪漫。窗外道路两旁,绝大部分路段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岩石嶙峋寸草不生,无边无际的旱地--黄沙戈壁棵树不长,没完没了的丘陵--砾石覆盖荒无人烟。我心想,那怕是有几株小草,几朵小花,即便是杂草丛生,枯萎凋谢,至少还能显露几许生机。

      沿途很少见到村庄、房屋、农田、池塘,偶尔见到一两个帐篷或者毡房也是零星散落在荒野里。至于放牧的牛羊那是绝无仅有,倒是见到几只野生的小山羊,想象中的“风吹草地见牛羊”在这里成了幻想。由于汽车颠簸摇晃,加之窗外景观单调乏味,不知不觉中我在毫无情趣的状态下酣然入梦。不知过了多久,导游喊道,服务区到了,下车休息。睁开惺忪的双眼,下得车来,屋顶上一幅巨大标牌豁然入目:阿可塞服务区。哦,到了石油小镇,总算见到烟火人家了,我心想。

      刚走出几步,突然一幅放大的手书唐诗横轴木架立于面前,没有标题,没有落款:“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猛然意识到,已经到阳关了。阳关与玉门关都是通往西域的门户,曾经这里作为边关商贸通道,有过鼎盛繁华,后来因衰落而废弃了。于是就有了王维“大漠孤烟直”的孤寂和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喟叹!

      正当我陷入沉思之中,突然一阵呼叫声传来,原来是同行的夫人以及她的姐妹们让我去照相。她们10多位是“大妈”舞蹈队的,身着五颜六色的裙装,特别爱“臭”美,特别喜欢被拍照。此行,我是专职摄影师,负责给她们拍照,这是夫人下达的任务。

      我走近仔细一看,她们已经摆好了舞蹈队形,背景是叠嶂层峦的祁连山。我这才注意到在阳光与云彩的调和下,山脚处是黛黑色的,山腰处是金黄色的,山顶处是洁白色的。好美!我在心里赞叹道。于是,我迅速按下了单反相机的快门,定格了这幅画面。接下来,她们又开始了自由组合,单人秀,高兴得像小孩一样手舞足蹈,笑容灿烂。

      这群“大妈”平均年龄65岁,喜欢跳,追求美。而此时的环境似乎在有意配合她们,在蓝天、白云、雪峰下,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沙滩上,她们身着艳丽的裙装,像翩翩起舞的蝴蝶,融入了大自然的百花园中。我被这个场景感染了,深受醒悟,原来美无处不在,只是心境影响了发现美的眼光。

      大巴车继续行驶在旅途中,我特意仔细观察,刚才给大妈们拍摄的景观其实始终在窗外伴随我们,而我为什么没有关注到呢?我将注意力由地面转移到了天际,豁然发现尽管烈日炎炎,但祁连山山峰上覆盖着积雪,那雪依山势的不同而勾勒出一幅幅雪景图。天幕俨然是祁连山的背景,紧贴着峰顶,湛蓝湛蓝的,深邃、洁净,仿佛刚刚冲洗过。云彩是涂抹在天幕上的图案,雪白雪白的,素雅、灵动,宛如清水出芙蓉。

      光线是那样的通透,空气是那般的清新,眼前没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拥挤;耳旁没有人声鼎沸、笑语喧哗的嘈杂。我喜欢这种空灵、闲适的氛围,它能够使我静下心来专注于眼前的景物,并展开想象的翅膀。

      透过车窗往外看,由于汽车在不停运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立体画面,近旁有平原、戈壁、沙漠,远方有丘陵、山峦、雪峰,天空有蓝天、白云、红日。眼前的风光绝对有别于内地,那是一种大西北特有的苍凉、粗犷和辽阔,全然没有内地的精细、俊秀和温润。

      就拿日常我们司空见惯的云彩来说吧,由于这里的天地辽阔,山川巍峨,因而云彩以天幕为背景、以山川为舞台,大秀其美。那绝对是造型千变万化,色彩艳丽多姿,令人赏心悦目。它们有的成团、成片,连绵起伏,像雪山、似海涛;有的又成点、成线,亭亭玉立,像珍珠、似玉帛。

      三分形似,七分想象,在这里能够发挥到极致。左边那团云像猫像狗,憨态可掬;右边那片云像龙像蛇,栩栩如生。前面那堆云像盛开的鲜花,争妍斗奇;后面那些云像展翅的飞雁,翱翔长空。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云朵的色泽变化,原本其底色是白的,然而经过太阳光线的映照却呈现多种颜色。当一大团或一大片浓密的白云位于阳光的正下方时,面朝太阳的特别透亮,嫣红的,仿佛在燃烧。中间的呈金黄色,宛如镶的金边,且由上至下是渐变的,由深到浅。而面朝大地的又是暗灰色,好像没有洗干净的棉布。

      最初我还在纳闷,为什么祁连山能够呈现多种颜色?原来是太阳与云彩在作祟。当阳光透过云彩投射在山体上时,上面的雪峰是洁白的,尤为透亮;往下被阳光照射的呈金黄色;但凡云彩的影子投在山体上时,那就是黛黑色;而山体的原色又是灰褐色。如此,便有了一山显多色,其效果与一山现四季大同小异。

      时间在我的专注中走得快,再也没有乏味的枯燥和烦恼,旅途一路尽是靓丽风景。9个小时的车程即将结束,下一步我们将登莫高窟,攀嘉峪关,爬鸣沙山、观月牙泉,游茶卡湖、览青海湖,拜塔尔寺,赏七彩丹霞。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大西北的传奇故事渐行渐远,先哲们的遗篇佳作犹在吟诵。河西走廊尚存,丝绸之路依旧,再不是昔日的驼铃、马队,而是飞机、火车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编后语:黄皮人的《西出阳关旅途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旅行。这不仅是一次对大西北自然风光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对话。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体验,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壮丽景色和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从敦煌出发,经过戈壁、沙漠,到德令哈的“金色世界”,作者的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深沉和自然的壮阔。在旅途中,作者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在心灵深处体会到了边塞诗人的豪情与孤寂。编后语旨在对黄皮人先生的游记进行总结和致敬。我们感谢他将这次旅行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的热爱,如此生动地呈现给我们。通过他的文字,我们仿佛也跟随着旅行大巴,经历了一次从视觉到心灵的旅行。文章中,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提醒我们即使在看似单调的环境中,也能发现美的存在。正如他在文中所体会到的,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悟美的心灵。此外,作者对唐诗的引用和现代诗歌的提及,为游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这种跨时代的文化体验,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结束这篇游记的阅读之际,我们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被大西北的风光所吸引,更被丝绸之路的历史所震撼。愿每位读者在阅读完这篇游记后,能够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发现美、感悟美的心,以及对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谨以此编后语,向黄皮人先生的《西出阳关旅途记》致敬,向所有在旅途中寻找美和感悟生活的人们致敬。

    【审核人:站长】

        标题:黄皮人|散文•西出阳关旅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grwj/zw/18636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