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高考满分作文集》作者 美文苑【字数:4662】112.49.170.*

竹林深处的绝响 更新时间:2025-02-10 15:34:54

  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魏晋时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朝代。这段时期,人文风貌体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玄学盛行,儒释道互相影响融合,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田园诗和山水诗等文化流派逐渐兴盛。而隐逸之风也在各派文风之中显得独树一帜,在历史的星河中闪烁着光亮。竹林七贤,便是这星空中耀眼的七颗星,用他们遗世独立的才情、风骨、个性,追求自由、自然、平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评说的话题。

  竹林七贤生活的年代正处于魏末晋初交替之际,当时曹氏与司马氏的权力争夺激烈。后来,司马氏逐渐掌握朝政大权,政治局势波谲云诡,七贤身处其中,命运受到极大影响。司马氏为巩固统治,对异己进行残酷打压。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因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最终被司马昭处死,这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严酷。汉代以来的儒学在魏晋时期受到冲击,繁琐的经学和名教规范逐渐失去对士人的吸引力,士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寄托。玄学因为自由洒脱的文化核心,反对虚伪礼教,为时人推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以《老子》《庄子》《周易》“三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宇宙本体、人生意义等问题。竹林七贤是玄学发展的重要推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传统儒教提出挑战,成为一支宣传玄学文化的生力军。

  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到处燃烧着战争的烽火,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经常于山阳地区的一片清幽竹林中相聚,大碗喝酒,大声畅谈,后人因称他们为竹林七贤。这片竹林,仿佛是尘世之外的净土,隔绝了世间的纷扰与喧嚣,为他们提供了一处心灵和身体的庇护场所,得到暂时的舒适与宁静。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灵魂人物。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氏大权独揽,嵇康不愿归顺,举家迁至山阳县隐居。在此期间,他常与阮籍、山涛、向秀等竹林七贤在竹林喝酒、纵歌。嵇康出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谯国铚县人。父亲嵇昭早逝,由母亲孙氏和哥哥嵇喜抚养长大。他自幼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老子》《庄子》,为其后来在玄学、文学等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基础。二十五六岁时,嵇康娶曹魏宗室女为妻,被授官为中散大夫。他继承老庄道家思想,践行 “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生活方式,研究养生之术,抚琴作诗,怡然自得。

  甘露三年(258年),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拜访嵇康,嵇康正在打铁,没有理睬,钟会因此心生怨恨。后来司马昭有意招嵇康做幕府属官,嵇康跑到河东郡躲避征召。魏元帝景元二年(261年),好友山涛推荐嵇康任吏部郎,嵇康不但坚决拒绝,还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与山涛绝交,引起司马昭忌恨。

  嵇康精通音律,喜弹《广陵散》,曲风慷慨激昂,犹如他的为人,刚正不阿,绝不向世俗低头。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司马昭听信小人诬陷,判处嵇康死刑。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向兄长嵇喜索琴,弹奏《广陵散》,奏后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从容就戮,年仅四十岁。

  阮籍好酒,常以醉酒来逃避现实。他不拘泥于世俗礼教,对喜欢的人用青眼(眼珠正视)相待,对厌恶之人则翻白眼。母亲去世时,哥哥嵇喜前来吊唁,阮籍认为他是凡俗之人,就以白眼相待。而嵇康带着酒和琴前来,阮籍则以青眼相对,因为他欣赏嵇康的才华和性情。

  司马昭想与阮籍结为亲家,阮籍不愿卷入政治,又不想直接拒绝得罪司马昭,于是连续大醉六十天,让司马昭没有机会提及此事,最终只好作罢。但他听说步兵校尉衙门的厨房里储存着很多美酒,心下大受诱惑,就主动请求担任步兵校尉, 于是当时有人给了阮籍一个别称:“阮步兵”。

  阮籍嫂子回娘家,与嫂子告别,有人指责他违背礼教,他却认为礼教不是为自己这样的人设立的。邻家有个美丽的卖酒女子,他常去喝酒,喝醉了就躺在女子身边,其行为完全不顾及世俗的眼光,只为率性而为。这些事情,都体现他毫无遮拦的本性。

  阮籍写有多首《咏怀诗》,这些诗以隐晦的方式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感叹历史兴衰,批判社会现实。比如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表达了内心的忧愁和孤独。“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反应处社会不公黑暗。“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表达对自由的追求。

  阮籍曾登上广武山,观看楚汉相争的古战场,感慨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表面上是说当时没有真正的英雄,让刘邦这样的人成了名,实则是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当时社会没有真正英雄人物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

  山涛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之一,常与其余六位在竹林中饮酒、清谈,纵论玄理,放浪形骸,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他四十岁才开始在朝廷任官,初为郡主簿、功曹等职,后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尽管山涛在官场中历任要职,却始终清正廉洁。他选拔人才注重品德和才能,不偏袒权贵,不徇私情,所举荐之人大多能胜任其职,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

  山涛饮酒很有酒量,据说他能饮酒八斗。有一次,晋武帝想试探他,就赐给他八斗酒让他喝,暗中派人观察,山涛喝到八斗就不再喝了,可见其酒量之大和自我节制能力。

  在西晋灭吴的过程中,山涛以其卓越的政治眼光和谋略,为司马氏出谋划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对西晋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在晚年更加注重朝廷各项事务的操办,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尽心尽力。

  山涛重视家庭教育,他的子孙在他的教导下,大多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如山简等人,在当时的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声誉和地位,山氏家族在魏晋时期成为名门望族,与山涛的家风传承有很大关系。

  向秀在嵇康被杀害后,被迫出来做官。司马昭有意为难一下,就问他:“你不是隐居山林,想做巢父、许由那样的人吗,怎么来了?” 向秀回答说巢父、许由不理解尧帝的用心,不值得羡慕。他虽出仕,但内心仍怀念往昔的竹林生活,只是在乱世中,毫无他法,无奈面对向现实妥协。

  向秀和嵇康关系亲密,常与嵇康在大树下打铁为生,二人配合默契,旁若无人,展现出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钟会曾慕名前来拜访,向秀只是和嵇康默默打铁,没有对钟会加以理会。在权贵面前,他们满是不屑和藐视。

  向秀对《庄子》颇有研究,他打破传统注释方式,以独特见解为《庄子》作注,使《庄子》的玄理更清晰易懂,收到当时很多人传读,让道家思想得以更广泛传播,对后世的玄学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

  向秀与嵇康、吕安交往甚密。吕安被其兄吕巽陷害入狱,向秀曾与嵇康一起为吕安奔走呼号,但最终未能成功。吕安和嵇康,是他形影不离的挚友,现在他们先后遇害,这对向秀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世道的险恶,生命的无常让他倍感无奈又无力。

  嵇康、吕安死后,向秀路过嵇康旧居,听到邻人吹笛,笛声悠扬,勾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和对友人的思念,于是作《思旧赋》。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尽的哀伤和对当时朝政的不满。

  王戎是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从小便沉稳大气,聪颖过人。相传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吼声震天,众人皆避走,唯有他站着不动,神色镇定,魏明帝见了十分惊奇。还有一次,他与一群孩童在路旁玩耍,看到李树上果实累累,其他人都争着去摘,只有王戎不去,他说李树在路边且果实多,一定是苦李,众人摘了尝后发现果然如此。

  王戎少年时与阮籍成为忘年交。阮籍和王戎父亲王浑相熟,但每次去看王戎时,停留的时间更久。阮籍曾对王浑说王戎清雅高尚有见识,和王戎交谈更愉快。

  王戎父亲王浑去世时,旧交官吏按惯例送给他几百万钱,他坚决推辞不接受,因此声名远扬。他任侍中时,南郡太守刘肇送他上好布料,他没有接受,只写了感谢信,后来此事被人告发,武帝为他开脱,免于了责罚。

  王戎善于识人,他不喜欢声名显赫的堂弟王敦,多次拒绝王敦的拜访,后来王敦果然背叛朝廷。同乡孙秀在赵王司马伦手下做小吏时,王戎劝堂弟王衍为孙秀美言,后来孙秀得势,王戎和王衍得以幸免。

  永安元年七月,司马越奉惠帝北征司马颖,王戎等百官随行,在荡阴大败后,王戎随惠帝及群臣被挟持至邺城,后又被挟持至洛阳。不久,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王戎出奔郏县,在危难中与乱军交锋,仍谈笑自若,不失将帅风度,由此足以见得他处事不惊的魄力。

  七贤中的阮咸精通音律,被认为是当时的音律大师。他善弹琵琶,其弹奏技艺高超,能将琴音与自然、心境等融合,弹奏出独特美妙的音乐。据说他所弹奏的音乐能让听众仿佛置身于竹林清风之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当时的荀勖自认为精通音律,制成新律笛后请阮咸品鉴,阮咸指出其存在问题,荀勖起初不信,后经实践验证,果然如阮咸所言,由此可见阮咸在音律方面的造诣之深。

  阮咸不拘泥于世俗礼教。在一次家族聚会中,众人皆用酒杯饮酒,而阮咸则觉得这样不够畅快,他直接把大盆放在地上,盛酒来喝。这时有一群猪跑过来也来喝盆里的酒,阮咸竟不以为意,与猪一起围在盆边饮酒,展现出他放达不羁的性格。

  阮咸家境贫寒,但他并不以此为意。在当时,每逢七月七日,人们有晒衣物的习俗,富贵人家会把绫罗绸缎等华丽衣物拿出来晾晒,以显示财富。阮咸却在这天把自己的粗布犊鼻裈(一种短裤)拿出来晒在院子里。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说:“不能免俗,姑且这样吧。” 以此来调侃那些炫耀财富的人,表现出他对世俗虚荣的不屑。

  阮咸因性格豪爽,不拘小节,身边的一些人看不习惯,导致他的仕途受到影响,较为坎坷。他曾担任过散骑侍郎等职,但因性格原因得罪权贵,受到排挤,长期得不到升迁。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性,不为名利所动,不受外界干扰,坚守着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刘伶,以嗜酒如命而闻名。他常常乘着鹿车,携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锄头跟随其后,说:“死便埋我。”他的一生,仿佛都在与酒为伴,用酒来麻痹自己,借酒浇愁忘却世间的烦恼。他的《酒德颂》写道“唯酒是务,焉知其余”。表达自己对酒的痴爱,将饮酒的乐趣和超脱世俗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因此被后世视为宣传饮酒文化的经典之作。在他的眼中,那些追名逐利、恪守礼教的人,不过是一群不识时务的世俗之徒。

  他曾因饮酒过度生病,仍向妻子要酒喝,妻子把酒倒掉并劝他戒酒,他却让妻子重新准备酒肉,在神前发誓不沾酒食,结果却是在神前又醉得人事不知。

  刘伶曾在朝廷征召时,故意喝得酩酊大醉,裸身去见使者,使者问他话,他也胡言乱语,让使者误以为他是个酒鬼,不堪任用,于是刘伶得以继续过他的逍遥生活,借此拒绝出仕,远离政治纷争。

  竹林七贤,他们的相聚,是上天对志同道合的人的一场安排,是人间凡子对自由、对真我的追求。他们秉持超越自然的思想,打破传统礼教束缚,勇敢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独立,在当时刮起了一阵新风,对后世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在竹林中把酒吟诗、抚琴吟唱,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那个时代的人向往和期盼。他们的故事,如同那片茂密的竹林,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在历史的深处,散发着清幽淡雅的气息。诚然,竹林七贤的举止言行过于放荡放荡不羁,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过于逃避社会现实,消极悲观,缺乏改变现状的能力,所以都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但是,是真名士总风流,他们敢于反叛现实、追求自我的精神,启迪着后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善于坚守内心的纯净与自由,不被世俗的洪流所淹没。每当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卷,仿佛看到他们的身影,就围坐在山阳竹林深处的的石桌旁,纵酒清谈,身处世外,满是豪情与洒脱,为世人演奏出一曲竹林绝响,曲水流觞,经典永恒。

  2025.2.5

上一章 我要书评 下一章  本书目录 阅读记录 赞助本站 生成海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