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范文个人报告
文章内容页

当驴友的感触

  • 作者:雾海幽悠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08-03 19:45:35
  • 阅读0
  • “驴友”是旅游的谐音,是对自助自主户外旅行爱好者的称呼。在网上看驴友的事例多了,不禁想自己去实践一下,还是在上学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也时常背着大人们在放学和周末一起去爬山钻洞,下水嬉戏,还因此而自己学会了游泳,但那只是顽皮,是抛撒过剩的精力,和这当“驴友”的活动毫无联系。

    决心一下,便开始策划,朋友热心地帮我介绍了必须配备的高帮登山鞋,透气可直接涉水的溯溪鞋,户外背包,水壶,雨衣,睡袋,帐篷,空气防潮睡垫,登山手杖,护膝,这些都可以在网上购买,我还特意购买了压缩干粮,自动加热米饭等等。

    “驴友”一般都是结队外出,大都是朋友介绍,熟人串联,但是组合松散,如果正式加入还需签订一份申明或者合约之类,大概意思是行为自愿,自己承担所有法律和经济责任,万一在外出活动中发生意外不牵连同行之人,我是初次参加,属于朋友介绍,还处于“体验”阶段,暂时不需要签这东西,只有自愿决定加入并定期参加驴友们的活动才签。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要出发了。

    早上8:20,我们这一队的所有人员在遵义高桥客运站集中,这天参加人员有22人,十三男八女,从三十多岁到五十岁不等,数我年纪最大。

    原计划是户外两日,因一周来连续下雨,领队担心遇上滑坡洪水等险情,为大家路上的安全考虑,临时改为一日行,帐篷之类就不带了。起点从遵义市区坐车到大板水,然后从大板水经猴子沟上山,据同行的资深驴友讲,大板水这条线算是遵义附近的经典线路,有多条林荫小路可以绕行,所以,必须多次行走,分季节行走,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走的猴子沟原本有野生猕猴出没,这些猴子不怕人,遗憾的是这次从头到尾都没有没有见到一个,也许天气原因吧。

    这是一条遵义的驴友们经常走的路,有的地段上还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有村村通乡间公路的水泥路面,算是比较安全的路线,不过驴友的特点就是尽量不走这些路,专挑不好走的山间小道。

    贵州地形地貌各有特点,最主要的就是群山起伏连绵,满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走近大山感觉人烟渺无,多年的退耕还林恢复了大自然的浓妆素裹,山上连庄稼地都很少,到处都是山清水秀,长期掩隐在林荫中的小路已经很少有人走过,偶尔还看见野生动物的粪便,路两边长出的野生植物几乎覆盖了路面,加上高高的各种树木,竹子遮挡,阴湿的地面很难受到阳光的照射,地上泥石混杂,由于时常受到山水的冲击,裸露的石头被冲得光滑平整,黄泥混合着看不见的薄薄的青苔覆盖在上面,尽管大家都穿着防滑的高帮登山鞋,走在其间,稍不小心也容易滑倒。这些时隐时现荒芜的小路,现在只有豪气的驴友们才故意去光顾。

    在山间一路走下来还真没看见一个本地村民,即便偶尔看见住在山湾里的人家,那村村通的公路的建设,机动车很方便地就可以直达门口,这些农户的院子里除了停着小车就是摩托车,电瓶车之类,所以,他们大不必绕山绕水地走驴友们走的山路。

    领队的计划是上到山顶后稍事休息,吃自带午餐,下午返回出发点农家乐吃晚饭,消费实行的是AA制。

    户外爬山运动需要一定的体力,我自信身体素质还不错,虽然在这一队里我年龄最大,很轻松地跟上队伍还不是问题。我惊讶的是,队里居然还有一位是癌症患者,年龄五十多岁,他们是夫妻同行,一路上他打开自带的录音机,听着喜欢的歌曲,自得其乐,同行的人不介绍我根本不知道他已经癌症多年并因此提前退休,他说他经常参加驴友活动,身体反而感觉好多了,我为他乐观的精神状态而感慨。

    几位资深驴友问我,你过去走过这些山路吗,我如实回答,专门的户外运动还真没有,只是四十年前在部队参加野营拉练时走过,那是全副武装的训练,有的更多是紧张和疲累,哪有这份潇洒。驴友们告诉我,这户外徒步虽然累,但是很有诱惑力,你只要有兴趣,会上瘾的哟,因为,这自然天成的景色会让你流连忘返。

    是啊,一路上看着那蜿蜒流淌的清清小溪;迎面倾泻而来的形态各异的大小瀑布;路边潇洒绽放的美丽野花;还有那不时围绕停留在野花上专心采蜜的野蜂,不是一闪而过的不知什么野生动物,以及各种成熟的和没有成熟的野果;还有沿途一座大山托着一座大山的威严;加上一处和一处不同的风景;这是和平条件下的轻松和浪漫,这些片段,都被我一一地留在了手机的镜头里。

    满头大汗登上这段路程中最高顶,一阵清风扑面而来,放眼一览脚下的众山,那种累的感觉顿消,只有一种征服的满足,我眺望着那无止境伸向远方的群山,寻找山脚下到过的地方,寻找被群山遮掩着的家的位置,这大山怀抱包容了我们,掩盖了我们,和这庞大的群山相比,我们是那么的渺小,渺小到几乎看不见。

    一路前行,驴友们都累得气喘吁吁,途中只要有人提议休息,大家都迫不及待一屁股就直接坐在地上,讲究点的顶多找块石头坐下。而我即便休息也要站着,或者在周围漫步,我认为,运动量大的时候全身血液都进入一种加快运行的状态,突然坐下或蹲下都会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我年纪最大,和他们不一样,必须自己多加注意,户外活动本意是健身,走累了立马坐下只图减轻脚的负担,忽略了野外湿热对身体的浸淫。按中医的理论,湿热相交必生戾气,戾气入体也可能会在身体上留下一些隐患,如果这些细节不加以注意,某种你自己都不知道病根也许就从此埋下,要是真的生病了,靠医生和药物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身体本质。看来,很多驴友们都只注重了户外运动健身和对野外生活的乐趣却忽略了养生。

    我在心里默默计划,回去后一定要用这些素材编辑一部简单的短片,作为我第一次户外徒步的纪念。

    下午不到三点钟,我们回到了计划中的起点,下到山脚,几处卖冰粉小摊把刚从山上下来走得满头大汗的我们和其他几队驴友们吸引住了,大家一哄而上,都想吃一碗冰粉解暑,还有的要加冰。驴友们邀请我也来一碗,我婉谢了他(她)们的好意,一则我不喜欢冰淇淋雪糕冰粉之类,连喝啤酒也不喝冰冻过的。而且,从医学角度看,刚刚经过剧烈运动,身体还处于大热状态下只图口舌之爽立马吃进冰冷的食物,忽略了骤冷骤热交替不畅可能引起的腹泻,肠胃痉挛等等,并不利于身体健康,既然外出徒步的目的是锻炼,健康可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上午预约的农家乐,查看手机上的计步器,整个行程走下来超过了16公里,这16公里的山路全程我们走了五个小时左右,途中短暂休息了几次补充喝水,用了大约20分钟吃午餐,尽管每人都走得汗流浃背,衣衫透湿,但都觉得余兴未尽。

    我的这第一次户外徒步运气真的太好了,当我们刚刚回到预定的农家乐,一点预兆也没有的晴朗的天气瞬间就变了,几乎和我们脚跟脚的一场大雨接踵而至,用“倾盆”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要是在山上时按驴友们过去的计划,上到山顶吃过午餐还要挂上吊床休息一两个小时再返回,真这样做了,我们个个都必定淋成落汤鸡,尽管大家都备着雨衣,尽管雨中在山间行走也必有味道,毕竟衣服湿透没有带换洗的总不舒服,如果因此有人引发旧病就麻烦了,试想,在那陡峭的山上,在那蜿蜒的羊肠小道上,独自一人行走都很困难,要真有人失去了活动能力,即便能绑扎一个简易担架也无法抬,要是背负一个人行走更是困难,毕竟大家都不是年轻力壮,所以,要当驴友,首先自己保重才是首要的,不给自己找麻烦,不给同行加麻烦是准则。

    吃完下午饭,AA制结账,大家就分手各自回家,第一次加入这个群体,感觉还不错,如果带上帐篷外出野营又是什么感觉呢,我已经准备了全套野营装备,非常希望体验一下。

    确实如驴友们所说,户外徒步虽然累,但是很有诱惑力,因为,自然天成的景色总会让你流连忘返。

    过了两周,终于等来了户外徒步两日的机会,这次,我在网上置办的帐篷,睡袋,即热快餐,帐篷灯等等之类终于能发挥作用了。迫不及待想体验驴友们津津乐道的野外两日生活。回想当年在部队时的经历,野营拉练也好,到边境上查界桩也好,每次出去虽然都是数天时间,都是行进在茂密的原始深林里,但那是军事行为,由不得你选择,而且,给养,住宿安排,行动方向,训练目的也是部队统一,你要做的就是必须完成你自己分内的事,时隔四十年后的今天,参加驴友们的野外活动则是自由组合,自愿参加,自行准备,自己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这次的两日行程目的地选定在还没有开发的“万福山省级深林公园”,位置在湄潭县琊川镇的大山中,实际应该是湄潭县和凤岗县之间,当地土地名称为蚂蟥沟。领队在群里通知自带溯溪鞋,游泳裤,户外帐篷、睡袋、防潮垫等用具全套,野炊所需要的食材统一购买,炊具等由领队带到起点后再行分配携带。

    出发前点人数一共十五人,九男六女,还是我年长。领队给每人发了一个手机防水套,还有一个带着一个小孩的还有一个上六年级的小孩随母亲同行,这位母亲是一位老师,她对我说,要让他出来锻炼锻炼。我则认为,锻炼身体固然重要,保护好自己更重要,一路上,这孩子都是我们重点关照的对象。

    车到琊川,领队给每个人发了两个大的塑料防水袋,重新分配了各自该负担的食材炊具。尽管我认为户外活动以游山赏景为主,只要饿不着就行,外出携带应该越少越好,所以,自己除了压缩干粮和必带的水外,午餐准备的是野外自热盒饭类便携食品,届时只要一打开,连菜带饭自动加热只需十分钟,食用方便简单,只是,背包里再加上领队分配的两包真空包装的辣子鸡和其他几个人的防水塑料袋,试了试也足足有四十斤。在同行的驴友中,我的背包算是第三重量级了。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另外包乘本地的一辆面包车走山间公路到蚂蟥沟上游起点处,路线先是要直接下到沟底溪边,此时已经是中午十一点左右了,于是加紧赶路,然后沿溪溯流而下,我一直穿的登山鞋,显得很笨重,下到沟底后驴友劝我换上溯溪鞋,溯溪鞋的好处是不光和登山鞋一样踩在地上不打滑外,还轻便,水陆两用。

    沿着沟底走了两个多小时才进入溪流,在我们的身后,不知什么时候跟上来五个人,其中还有一个大约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另外三男一女四个年轻人,他们是慕名临时来蚂蟥沟玩水的,跟着我们走了很久一直没有看到水,我发现他们居然连水都没有带,彼时烈日当空,虽然行进在山谷中,但非常闷热,眼见半山腰树木随风摇动,谷中却一丝风也没有,我们走得大汗淋漓,他们几个即便空手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来,其中的两个年轻人干脆不走了,转身打道回府,只剩下一个小女孩和一男一女三人跟着我们,前面的路还不知道有多远呢,看见小女孩跟着我们爬上爬下满头大汗,不免心生同情,大人还不打紧,小女孩要是出汗太多脱水就麻烦了,于是将自己备用的一瓶矿泉水送给小女孩。

    下到溪边的第一个瀑布,瀑布的上面有个齐腰深的水潭,下面也有个约两米深的小水潭,也就二十多平方面积,两山在这里的突出部位几乎要挤到了一起了,最狭窄的地方不会超过10米,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已经有人先到在此嬉戏。

    瀑布的边上有一块很小的地方被无数驴友的脚从上到下一点点蹬出了一串小小的脚窝,胆大有经验的可以踩着这些脚窝下去,一般人可不行。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到了危险,一方面是地形危险,陡峭,只有那条直上直下的“独路’,另一方面是在那垂直上下的唯一通道上方,山石已经严重风化破碎,明显见到呲牙裂缝的山石呈小块小块的片状拥挤着重叠在一起,有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整块山壁呈摇摇欲坠,马上就要崩裂的状态,那开裂的欲崩欲塌之处只靠一棵傍山生长的约十五公分直径的杂木树根抓着,还有部分暴露的树根无奈地在空中摇曳,树的根部明显看出不知有多少驴友曾经在上面栓过登山绳借道而下,那棵树背负了太重的负担!此时,只要有点外力触动,或者一场大雨,或者一阵大风,只需一阵剧烈的摇动,那棵抓住山壁的小树保准会撑不住,只要小树倒下,必定造成规模不小的滑坡。

    跟在我们后面的三人到此便留下玩水不再前行。

    领队拿出登山绳,熟练地将两颗专用膨胀螺钉固定在地面的岩石上,将登山绳拴牢,然后指挥放背包,先安排女驴友们下去,站在旁边的我,紧张地看着缓慢拉着绳索下行的她们,不时瞄一眼那堆那堆随时可能坠下但还勉强维持稳定的松石,再看着松石正下方男驴友很认真地依次保护着下行的其他同伴,打心里十分紧张,紧张到大气都不敢出,真有心提到嗓子眼的感觉,我焦急地盼望着他们动作快些,再快些!深怕那堆松石垮塌,拿就什么都完了。

    终于,我们一起的十四个人都下去了,我也赶紧下到沟底,有人提出这里凉快,在此小憩,吃点东西再赶路,我则催促最好赶快离开,即便要休息都必须得远远避开此地才行。看那地形我断定,这里的垮塌将是时间问题,只要一塌方,必定会堵死这个峡谷形成一个新的堰塞湖。

    我在心里祈祷,但愿塌方时没有人在场,否则又将是一场大事故,我不知道那里的地名,也不知道如何向哪个部门通报,只觉得那个地方真的该限行了,真揪心啊!

    我一边回头看那危险的位置,只想着尽快离开,脚下踩着沟底的鹅卵石,一不小心重重摔了一跤,肘部开了一大个口子,鲜血直流,跟在我后面带着小孩的女老师赶过来,急忙从背包里拿出一大块特制的创可贴帮我止住血,嘱咐我一定要小心,看来是多次外出的老经验了,准备得真细心,我连声道谢,处理好伤口急忙跟上前面的人,在这不熟悉的山沟里独自走丢了还真不知道会是什么后果,此时,已经过了下午十四点。

    领队告诉我们,因为和早先预计时间简直不一样,加上前面的路更难走,我们必须把耽搁时间抢回来,我们这一天可能再无时间坐下吃午餐了,尽管我们几乎都是吃了早餐就出发,都感觉饿了,也只能拿出馒头包子面包之类边走边吃。

    一直走到晚上七点,在整整走了十个小时后,大家都饿过了,我们才开始在这两边都是大山的谷底溪边找露营的地方,大家将各自的帐篷沿河滩上一线摆开,然后领队用便携式罐装气开始煮晚餐,菜是自带的辣子鸡,还煮了一个白菜汤,加上带来的卤菜花生之类,拿出带来的一箱罐装啤酒,大家吃的不亦乐乎。

    吃完晚饭天已经完全黑了,大家纷纷钻进帐篷,我睡不着,看着数不清楚的萤火虫在身边飞舞,似乎和天上的星星混在了一起,很难得听到山谷中各种虫鸣此起彼伏,心里真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我独自离开自己的帐篷,沿河道上下溜达了一段,惊讶地发现,除了我们这十几顶帐篷,沿着这蜿蜒而下的蚂蟥沟上下游,凡是目力能看见的地方,一路都是星星点点的帐篷灯,还有煮饭的篝火,天啦,哪来这么多野营的驴友哦!

    第二天我早早就起来了,同行的驴友们还在倒头大睡,实话说我这一晚上就没好好睡,一则是第一次睡帐篷,紧挨着我旁边的帐篷里传来的如雷鼾声实在难以入眠,二则在这溪边露营确实担心山洪突发,如果山洪下来,躲都没处躲。好在这担心到天亮一直没有发生,因为没有下雨,还不是山洪爆发的时期。

    我学着驴友们的经验,在河边沙滩里挖一个小坑,周边用鹅卵石和河沙围起来,待过滤后的河水清澈后开始洗漱,此时,就一拨又一拨住在我们上面早起的驴友们已经出发,经过我们的营陆续地往下游走,这些驴友们,无论男女,大多直接穿着泳装背着背包,说是不远处就该下水了,今天衣服反正都要湿透,穿也是白搭。其间有一个大约四十多岁的女驴友一手拄着登上杖,一手扶着腰,好像在什么地方摔跤了,脸上也有伤,走路一跛一跛,一问才知道是昨天在通过上面一个瀑布时不小心摔倒受的伤,早上起来帐篷也不要了,只拿着登山杖跟在自己的那一队驴友后面,我真担心下面的路她如何走出去哟,因为这河沟两面都是山林,根本没有其他道路,她只能沿着河沟走。

    有资深驴友告诉我,这不算什么,有一次他们在海龙囤曾经遇见过一个掉队的驴友,队友走丢了,边走边哭找不到路,随身带的所有东西都扔了,只想快些找路出山回家,直到看见他们才跟在后面走出去。

    八点,我们的领队终于起来了,慢吞吞地告诉大家说是不慌,今天的路程不远,只有两个小时就出山了,于是生火煮面吃早餐,然后各自收帐篷,装背包。

    这一程我们谁也没有预料到,说是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最后竟然走了7个多小时才出山,领队说前年他来过都不是这个样子,估计去年发大水变了。

    这后面的7个小时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行程的艰难和驴友们的疯狂。

    打背包时领队就专门嘱咐,把昨天发的防水塑料袋拿出来,一个塑料袋是内装,装包时一定要先将内装塑料袋先装进包内,然后装用具,装完扎紧袋口,剩下的塑料袋随身带着,这是要套整个背包的,下去要用,因为今天下水的时间更多,大家能换上泳装就换泳装,不换泳装的就穿短打。

    在此多说一句,驴友们爱护环境的意识还是比较不错的,临走都会主动清理干净自己的营地,丢下的塑料制品,用过的餐巾纸等等集中烧毁,烧不坏的金属饮料罐啤酒罐踩扁装进口袋带出山外,我们在山上看见的那些随手丢弃的生活垃圾,大都是临时出外游玩的少数游客所为。

    我们沿着河沟走下去不到一公里就听见前面人声喧嚣,原来那是一处断崖,小溪从这里倾泻而下形成又一个瀑布,断崖下是一个深潭,无人知道水有多深,旁边无路可走的,一大群人挤在一起,你推我让好不热闹,没有带背包的少数人是专门从中段插过来玩这瀑布的,更多的则和我们一样是从上游走下来。

    在此处,和以后的路上,驴友们会水的也好,不会水的也好,要下去都必须一个个从上面往下跳,我站在边上观察,那个深潭,无论那种跳法都触不到底。

    为了鼓励胆小的人,每跳下去一个便引起周围一阵欢呼声。我们余下的大塑料袋此时发挥作用了,大家各自将所有行头装进去,扎好袋口,几个同行的驴友拿出登山绳,救生圈,充气手袖,待前面那一大群人跳完,我们照例先跳下去几个男驴友,然后将所有背包扔下去,再用登山绳做救生绳,帮助女同胞们拴在身上,再给套上救生圈,充气手袖,鼓励她们勇敢地往下跳,此时,你不跳也得跳,因为没人能代替你,跳下去呛水也好,哭也好,后悔也好,已经没有回头机会了,即便要想回头路程也更远,且你将是孤身一人。

    在这里,我们足足用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所有的人都跳了下去,然后大家在深潭里尽情地游玩,然后继续沿着河道淌水下行!背包就在水里随着水流往下漂,遇到水深的地方大家就相互照应游过去,水浅的地方就涉过去。我起先认为,最多身上透湿,今天肯定会比昨天轻松,哪知没走多远,领队又告诉大家,打开背包准备背着走,下面的路除了水路外还得准备攀岩哦。

    等提起背包才发现,经过水浸泡的背包虽然有塑料袋的阻隔,但长时间在溪水中撞击外包的塑料袋已经破损,几乎每个背包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水现象,水已经不能完全倒出来了,背包比原先重了好多,我的背包估计不低于七十斤,背上还得有人拉一把才能站起来。可是,重也得背上走啊!

    再往下面,由于山涧的两边经过多年山水的冲刷一段段的根本没有路,有些地方连草都不长,能从水里过去的我们就从水里过去,不能过去的就只能从岸边崖壁上攀岩而过,要命的是,这些陡峭得呈90度的山崖上根本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你只能看着前面的人怎么过去就如法炮制。

    这样形容吧,当你背负沉重的背包,丢又不能丢,十指(应该是二十个手脚指头)紧扣着崖壁上的石缝,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挪动着,一点都不敢分神,深怕一不留神失足掉下去,下面是发山洪时冲下来的乱石,此时,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了。

    毫不夸张地讲,当时的每一个驴友,无论男女,尽管毫无攀岩的专业经验和知识,尽管都手脚笨拙行动迟缓,但是,彼时都堪称蜘蛛侠,大概人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大家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本能地充分利用自己的每一个手指头和脚趾头的力量,那真如同玩命,有两次我挂在崖壁上几乎绝望,因为前面找不到手抓的地方,脚下找不到换脚的地方,退退不回去,背上是沉重的包袱,要想扔下背包也无法腾出手来解背包,我在原地换了好几次姿势才勉强够到前面一条石缝,四个手指赶紧插进去,支撑住身体的重量,才终于过去了。这一段不足二十米的山崖,保守估计我起码用了二十分钟才过完。

    每次进经过类似的危险地段,回身看着那些还悬挂在崖壁上移动的驴友们,都在心里庆幸自己又过了一个难关。我尤其钦佩同行的六个女同胞,她们也要这样过来呀,尽管我在这群人里年龄最大,比他(她)们年长7-15岁,但她们毕竟是女同胞啊。

    这领队口中的五公里路程是个什么概念,用时间来衡量我们居然走了七个多小时,足以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出这段路程的艰险,每个人在这过程中都不断激发着自己的潜能,人啊,真是逼出来的!

    在离出口大约不到两公里的时候,路况好了点,但是天开始下雨,驴友们急忙往山口走去,后面传来有人受伤的消息,说是一个驴友在经过一处瀑布时踩到青苔摔断了腿无法走路,已经报警。果然,很快有四个年轻的警员顶着大雨带着救生器材迎面而来,看着他们匆匆奔向山里的背影,大家都很感慨,纷纷说,平时我们很多人都骂警察说人家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得不好,关键时候还是他们好啊!

    同行的资深驴友对我说,有次他们在海龙囤徒步晚上迷路了报警求助,也是110派人将他们接出来的,还因此上了遵义地区电视台新闻栏目。

    有人用戏谕的口吻说,我们这些驴友是不是干饭吃多了,老给人家找麻烦。哈哈,我无语!

    这次两天的野外徒步,我们的衣服就没干过,除了没有消停过的满身大汗以外,不时的还要下到水中,蹚水,游水,玩水。当我们走完最后的路程,放下背包坐上车,特别是几个女驴友都忍不住在自己为自己点赞,说今天真太刺激了,一定要将自己今天的光辉形象发到网上,让朋友圈看看什么叫做女汉子。可是,到了湄潭下车吃饭时,我发现几乎每个人抬腿下车都感到了吃力,此时也感觉到了浑身的酸疼,手脚的每个关节都不活动了,连拿筷子夹菜也不那么灵活了。

    这两天的感受真真太深了,我不禁自问,驴友是什么!

    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回答。我这样解读:驴友就是放着好好的路不走,偏要找没有人走过的路或少有人走的路行走的一个群体;驴友就是带着对大自然的好奇,集探险,寻求刺激,冒失外出一个的群体;其实,谁都知道,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这样的探险旅程危险性是很大的,可是,驴友们就是偏偏不信邪的这么一个群体。

    两天的野外徒步对我们这支十五人的小队来讲算是有惊无险,两天里我们只吃了两次早餐和两餐晚饭,根本没有时间吃中饭。至于损失嘛,队里那面写着“驴行天下,风雨无阻”的队旗丢了,登山杖丢了三根,十五台手机有十一台进水,直接摔破一台。领队摔了一跤小腿挂了一道口子,流了不少的血,我摔了一跤,右手肘被沟里的石头磕了一道深深的口子,也流了不少的血,都及时经驴友们止血消炎药粉处理,虽然疼痛但一直没有感染。可以说,我们这次野外冒险徒步是完美收官。

    回来后我的十个手指关节酸胀了半个多月不灵活,每天晚上用酒揉,按摩都不行。

    对此次野外两日徒步,我留下一首顺口溜作为结尾:

    蚂蟥沟啊蚂蟥沟

    沟深林密路难走

    水清山秀好风景

    悬崖峭壁显身手

    都说野外危险大

    疯狂刺激找驴友

    (编辑:黔州)

    【审核人:站长】

        标题:当驴友的感触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aiqing/aiqingganwu/219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